当前我国投资在“稳增长”政策作用下逐步企稳。但短期调控政策难以改变投资在中周期处于放缓通道的趋势。要深刻认识制造业投资放缓的原因及未来趋势,准确把握房地产投资减速对投资、经济增长的影响,积极引导基建投资合理适度增长。未来,在新时期新环境下,投资空间仍然较大,但融资问题将会上升为主要矛盾。因此,有必要完善投融资体制,创新融资工具,确保投资健康平稳运行。
□徐策
投资短期内企稳,但中周期内仍处放缓通道
当前,投资运行总体保持相对平稳,一直保持在20%至21%左右的增幅,在稳增长政策的支持下投资逐步企稳。去年投资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看,占到了50.4%,较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为经济实现“软着陆”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从中周期看,固定资产投资仍处于放缓的通道,全年投资同比增长20.6%,较2000-2011年均值低3.01个百分点,较上年下降3.2个百分点。
从1990以来,以实际增速考察投资波动,可以大致划分出两轮周期波动。第一轮为1990-1999年。在此轮波动中,还包含了一个小周期,即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政府投资刺激作用下使得1998年投资快速回升,然而在1999年又掉头减速,完成了第一轮周期。第二轮是2000年以来。这一轮周期中,投资增速提高了一个大台阶,但波动的幅度大幅收窄。其间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和应对危机出台的刺激投资政策,在2009年度过峰值后投资进入了放缓通道,目前这一态势仍未结束。
这主要是由于,第一,经济潜在增长率“换挡减速”,对投资的内生性需求较过去十年将有所下降;第二,技术周期、房地产周期与设备更新周期仍将在底部持续一段时间,市场主导的投资需求仍有可能相对较弱;第三,投资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使其与国内消费的关系日渐偏离、投资的内部结构也有所恶化、投资的成本和代价日益提高,而效益在下降,因此,投资周期性放缓仍将持续,同时也需要进一步调整;第四,在以工业化为投资主要驱动力向以城镇化为投资主要驱动力转变的条件下,融资结构尚未实现同步转变,地方政府融资能力也被大大限制,进而限制投资增速提高。
深刻认识制造业投资放缓的原因以及未来风险
去年制造业投资有所放缓,制造业投资累计同比增长22%,较2004-2011年均值低将近10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仍然高于全部投资增速1.4个百分点,但制造业投资回落的幅度比全部投资回落幅度高6.6个百分点。
制造业投资反映着未来生产能力,如何看待制造业投资增速的放缓?制造业投资放缓既具有全球因素,也具有国内依据。全球经济复苏乏力,欧债危机疑云仍在,美国“财政悬崖”问题悬而未决,对我国而言,外部需求仍相当疲软。而经过前几年产能投资的积累,制造业生产能力大幅提高。在总需求的重心由国外转向国内的背景下,企业不会选择进一步扩张产能。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要求下,为了使制造业不断地适应国内外市场的新需求,必须淘汰传统落后的产能,企业也不得不经历更为痛苦的“去产能化”。
此外,美国能源革命导致其能源成本大幅降低,不仅外国投资在不断外撤,更值得关注的是原来政府规划中策划的石油、石化等大量依托能源的制造业项目也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纷纷转向北美地区。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使得我国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也逐步弱化,这些制造业(既包括外国企业,也包括国内企业)也在纷纷向印度、越南等国转移。而以3D打印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进一步冲击了我国的比较优势,在国际分工的产业链条中,不再需要低端的加工组装环节,从设计到生产将逐步实现一体化。
在此背景下,制造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将聚焦在“未来我们还能制造什么(国际横向分工),在国际产业链条中我们的定位在哪(国际纵向分工)?”虽然,我们仍然处于战略机遇期,然而其内涵和条件均发生了重要变化。以往可以依靠廉价劳动力、资源参与到国际分工中,依靠规模生产廉价的产品占有国际市场的时代已经渐渐离我们远去,未来必须重新找到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新定位。这就导致在未来的一个时期内,制造业投资势必将保持放缓的趋势。
准确把握房地产投资减速对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影响
去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16.2%,与2000-2011年均值比低8.3个百分点。全部投资中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后同比增长21.7%,比全部投资增速高1.1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房地产投资增速放缓是导致全部投资减速的重要原因之一。
房地产投资保持低位与调控政策得到严格贯彻直接相关。不仅仅是金融资源向房地产开发布局的力度受到限制,更关键的是房地产开发商的预期受到影响。
那么,如何理解房地产开发投资放缓对投资以及经济的影响呢?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部投资的19.7%,对于投资的稳定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如果将与房地产开发相关的钢铁、水泥等建材行业都包括在内,其影响将更大。而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减速,就意味着未来一个时期可供销售的商品房数量将有所减少。在以城镇化为启动内需重要引擎的背景下,改善性需求尤其是刚性需求或者必须已更高的价格满足需求,或者被赶出市场。毕竟保障性住房只能解决少部分住房需求,而大量的需求要通过商品房开发来解决。
从2012年的商品房销售数据看,全年各月销售额和面积持续上升,分别8月和11月转正,全年分别达到10%和1.8%。房地产市场正在积极地去库存,随着开发商资金状况不断好转,再加上地方政府积极“供地”,未来房地产开发投资将有望稳中回升。
积极引导基建投资合理适度增长
目前,基础设施投资实现了快速回升,去年全年累计同比增长14.6%,与2004-2011年均值比仍低8.1个百分点,为投资增长贡献了3.2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中,电力投资的地位有所弱化,而交通和水利投资增长较快。这与政府加快相关项目投资审批进度相关。
此外,随着各地城镇化进程的推动,相关基础设施投资需求也比较旺盛,未来在基础设施投资领域,仍有一定增长空间,从空间布局看,主要在中西部地区,从城市类型看,则以中小城市以及各城市群内部基础设施体系为主。城镇化的过程中,需要完成两轮对城镇的系统性改造,即低碳化改造和信息化改造,在这两大领域中涉及相当大规模的投资。
融资问题将是投资是否能够稳定增长的重要不确定性因素
从投资空间看,未来仍然比较大。从结构看,围绕城镇化的房地产开发和基础设施领域投资将在一个时期内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然而,这些投资大多需要长期资金,大多也需要财政性的投入和引导,那么,资金从哪里来?就基建投资而言,一些地方政府已经为之高筑债台。2012年城投债发行量井喷,全年累计6368亿元,较2011年增加3806亿元,增幅148%。这不仅会拖累城镇化所需的新增融资需求,同时短期大量财政支出投进非生产性基建项目,还会导致公共债务风险。
同时,土地出让金收入不断减少,2012年土地出让收入安排的支出28418亿元,比上年下降14.3%,难以支持大规模与城镇化有关的投资。以信托等为代表的影子银行目前风险不断聚集,随着对此的监管也将不断完善,其贡献也将有所缩小。
以完善融资体系为抓手,促进投资平稳健康发展
第一,创造条件发行市政收益债券。城镇基础设施收益债券与特定项目收益还债挂钩,具有信用等级高、融资成本低、资金来源稳定、融资期限长、流动性高、强化债务约束、优化项目融资结构等优势。完善债券市场化发行机制、市场约束、风险分担机制、强化偿债能力的基础上,扩大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建设债券的范围,不断扩大经营性建设项目直接融资规模;第二,充分利用开发性金融工具。以政府信用和开发性银行信用为基础构筑企业信用,以企业信用改善为条件,引导其他商业银行与企业建立信用关系,帮助企业吸引债券、股票等其他商业资本形式进入;第三,大力发展产业化基金。在政府的支持下,鼓励社会资本设立污水处理、燃气热力生产、文化、教育、医疗、养老等经营性领域的产业化投资基金。通过向社会发行基金股份,设立社会发展基金公司,吸纳社会闲散资金。此外,一个可供选择的思路是,以权益性融资取代债务性融资,为城镇化投资构建融资通道。这也意味着城镇化中部分基建设施的权益将从政府转让至民间。
国务院曾在2012年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民间资本以独资、控股、参股等方式投资公路、港口、电力等多个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政府应当在新型城镇化中逐渐退出,让市场来主导。如果地方政府融资困难,或许会成为民营资本进入城镇化投资领域的一个契机。(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