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等工具的推出和逐步普及,杠杆交易和双向交易时代拉开帷幕,股价的短期波动可能带来双倍甚至更高的收益,话题的重要性更为显著;在巨大利益驱使下,少数人可能通过刻意放大话题的功效、甚至故意制造惊人的话题来牟取暴利。普通股民需要有所警觉,有所准备。
⊙王剑辉 ○主持 于勇
话题似乎是我们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依靠八卦话题来打知名度,早已是传媒娱乐名人的拿手戏。股民对于种种概念和事件引起的话题并不陌生。大到宏观调控、金融危机,小到限售股减持、瘦肉精、PM2.5和塑化剂,都曾经给投资者带来大悲大喜。不论是跟风追涨,还是恐慌割肉,大家都以各自的方式和节奏“跟着话题走”。然而,随着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等工具的推出和逐步普及,杠杆交易和双向交易时代拉开帷幕,股价的短期波动可能带来双倍甚至更高的收益,话题的重要性更为显著;在巨大利益驱使下,少数人可能通过刻意放大话题的功效、甚至故意制造惊人的话题来,牟取暴利。普通股民需要有所警觉,有所准备。
判断话题的影响力首先要看议论这个话题的政治与社会层次,层次越高,影响力当然就越大。比如党代会和“两会”谈论的产业结构调整、文化产业发展、分配制度改革、城镇化建设等重大话题,显示未来政治经济生活的长期趋势变化,就既有分量又有持续性,我们就必须关注话题涉及的行业企业未来可能出现的兴衰起伏,重估它们的预期收益和风险因素。有些话题听起来很大,实质作用却不像预期的那样明显。欧债危机看起来要把欧元区搞垮,实际上政治解决的答案早已在各方心中,博弈的就是要价。其次要观察专业领域内话题讨论的强度和广度。象三聚氰胺等话题是伴随着重大事故突然进入公众视野,事关多数人的切身利益,所涉及的行业产业链较长,波及面较广,整改恢复需一定时间,可以预见,相关行业会遭遇整体震荡,而涉事企业面临的将是骤风暴雨式的冲击。此外,话题的影响力还受制于当时的市场环境,在弱市里的负面话题对于当时收到一致追捧的“安全品种”具有超强的杀伤力。2011年12月中,“重庆啤酒”公布了令人失望的乙肝疫苗临床结果,投资者心中为数不多的精神支柱轰然倒下,股价在一个月内暴跌74%。
随着金融管制逐步放松,投资操作和盈利模式更趋多元化,更多行业和企业受到公众关注,科技水平和信息传播手段日益更新,更多的话题将会不断涌现。投资者应当合理地利用话题开启的机会窗口。下面这几个思路可供大家参考。
一是“长话长说、短话短说”,对于涉及调控、转型等长期话题,应当在中长期布局和操作中持续关注。而意外事件或个体性的话题只能主导中短期操作,不能改变趋势判断。因雾霾而被热议的环保及清洁能源是长期工作方向,不应单纯作为短期概念来看待;而“断肠草”属于旧话重提,对“云南白药”的影响应当是短期的。
二是“真戏实演、假戏真做”,对于有根有据的话题可以用来指导操作,但是必须辅以基本面的分析;有些话题似是而非,人为痕迹明显,但与基本面并无实质冲突,因而也可借力。今年以来表现最强劲的个股当属“中航重机”,该股确有国防现代化加速、3D打印等话题的支持,去年三季度的净资产收益率同比提高了43%,但是自去年12月以来股价已大涨175%,市盈率也达到过去五年来平均区间的上限,对它的追逐就要适可而止了。过去三个月来沸沸扬扬的“塑化剂”至今余波未了,对于一些品牌来说,有害元素超标的确属实,但仔细观察发现,话题的提出时点和放大过程显得拿捏有度,背后应当是做空者在操纵。尽管如此,投资者仍然需要减持一线白酒个股,不是因为塑化剂,而是因为“禁酒令”可能导致的长期需求放缓。
三是“小题大做,大题小做”,有些话题当时很有冲击力,但难以改变行业竞争格局,来不及避险的投资者依靠坚持也能渡过难关;有些话题听来无关紧要,但潜在影响可能被大多数人忽视,我们可以“一叶知秋”,先行先试。2008年三聚氰胺和2011年瘦肉精事发,“伊利股份”在一个月内暴跌50%以上,“双汇发展”在半个月内大跌30%;由于二者的行业地位较强,整改措施到位,8个月后股价基本收复失地。QFII曾经是A股市场上的热门话题,但连年熊市之下热门变冷门,去年下半年证监会扩大QFII和RQFII的投资额度,多数人也就是浅谈即止。随后大家发现10-12月的银行代客结售汇顺差快速回升至78亿、185亿和543亿美元,显著好于2011年10月以来平均19亿美元的水平,表明境外资金加速回流,此时大家才意识到扩容措施的确带来真金白银,对行情的推动也是有目共睹。
(作者系首创证券研发中心副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