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公司·融资
  • A7:研究·数据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准备案制”发行见成效 一月新基金成立数创新高
  • 人民币理财产品发行量温和上升
  • 东吴基金旗下产品集体出彩
  • 黄金震荡格局难改 专家建议春节期间空仓
  • 善辩“话题”
  •  
    2013年2月5日   按日期查找
    11版:财富管理 上一版  下一版
     
     
     
       | 11版:财富管理
    “准备案制”发行见成效 一月新基金成立数创新高
    人民币理财产品发行量温和上升
    东吴基金旗下产品集体出彩
    黄金震荡格局难改 专家建议春节期间空仓
    善辩“话题”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善辩“话题”
    2013-02-05       来源:上海证券报      

      随着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等工具的推出和逐步普及,杠杆交易和双向交易时代拉开帷幕,股价的短期波动可能带来双倍甚至更高的收益,话题的重要性更为显著;在巨大利益驱使下,少数人可能通过刻意放大话题的功效、甚至故意制造惊人的话题来牟取暴利。普通股民需要有所警觉,有所准备。

      ⊙王剑辉 ○主持 于勇

      

      话题似乎是我们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依靠八卦话题来打知名度,早已是传媒娱乐名人的拿手戏。股民对于种种概念和事件引起的话题并不陌生。大到宏观调控、金融危机,小到限售股减持、瘦肉精、PM2.5和塑化剂,都曾经给投资者带来大悲大喜。不论是跟风追涨,还是恐慌割肉,大家都以各自的方式和节奏“跟着话题走”。然而,随着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等工具的推出和逐步普及,杠杆交易和双向交易时代拉开帷幕,股价的短期波动可能带来双倍甚至更高的收益,话题的重要性更为显著;在巨大利益驱使下,少数人可能通过刻意放大话题的功效、甚至故意制造惊人的话题来,牟取暴利。普通股民需要有所警觉,有所准备。

      判断话题的影响力首先要看议论这个话题的政治与社会层次,层次越高,影响力当然就越大。比如党代会和“两会”谈论的产业结构调整、文化产业发展、分配制度改革、城镇化建设等重大话题,显示未来政治经济生活的长期趋势变化,就既有分量又有持续性,我们就必须关注话题涉及的行业企业未来可能出现的兴衰起伏,重估它们的预期收益和风险因素。有些话题听起来很大,实质作用却不像预期的那样明显。欧债危机看起来要把欧元区搞垮,实际上政治解决的答案早已在各方心中,博弈的就是要价。其次要观察专业领域内话题讨论的强度和广度。象三聚氰胺等话题是伴随着重大事故突然进入公众视野,事关多数人的切身利益,所涉及的行业产业链较长,波及面较广,整改恢复需一定时间,可以预见,相关行业会遭遇整体震荡,而涉事企业面临的将是骤风暴雨式的冲击。此外,话题的影响力还受制于当时的市场环境,在弱市里的负面话题对于当时收到一致追捧的“安全品种”具有超强的杀伤力。2011年12月中,“重庆啤酒”公布了令人失望的乙肝疫苗临床结果,投资者心中为数不多的精神支柱轰然倒下,股价在一个月内暴跌74%。

      随着金融管制逐步放松,投资操作和盈利模式更趋多元化,更多行业和企业受到公众关注,科技水平和信息传播手段日益更新,更多的话题将会不断涌现。投资者应当合理地利用话题开启的机会窗口。下面这几个思路可供大家参考。

      一是“长话长说、短话短说”,对于涉及调控、转型等长期话题,应当在中长期布局和操作中持续关注。而意外事件或个体性的话题只能主导中短期操作,不能改变趋势判断。因雾霾而被热议的环保及清洁能源是长期工作方向,不应单纯作为短期概念来看待;而“断肠草”属于旧话重提,对“云南白药”的影响应当是短期的。

      二是“真戏实演、假戏真做”,对于有根有据的话题可以用来指导操作,但是必须辅以基本面的分析;有些话题似是而非,人为痕迹明显,但与基本面并无实质冲突,因而也可借力。今年以来表现最强劲的个股当属“中航重机”,该股确有国防现代化加速、3D打印等话题的支持,去年三季度的净资产收益率同比提高了43%,但是自去年12月以来股价已大涨175%,市盈率也达到过去五年来平均区间的上限,对它的追逐就要适可而止了。过去三个月来沸沸扬扬的“塑化剂”至今余波未了,对于一些品牌来说,有害元素超标的确属实,但仔细观察发现,话题的提出时点和放大过程显得拿捏有度,背后应当是做空者在操纵。尽管如此,投资者仍然需要减持一线白酒个股,不是因为塑化剂,而是因为“禁酒令”可能导致的长期需求放缓。

      三是“小题大做,大题小做”,有些话题当时很有冲击力,但难以改变行业竞争格局,来不及避险的投资者依靠坚持也能渡过难关;有些话题听来无关紧要,但潜在影响可能被大多数人忽视,我们可以“一叶知秋”,先行先试。2008年三聚氰胺和2011年瘦肉精事发,“伊利股份”在一个月内暴跌50%以上,“双汇发展”在半个月内大跌30%;由于二者的行业地位较强,整改措施到位,8个月后股价基本收复失地。QFII曾经是A股市场上的热门话题,但连年熊市之下热门变冷门,去年下半年证监会扩大QFII和RQFII的投资额度,多数人也就是浅谈即止。随后大家发现10-12月的银行代客结售汇顺差快速回升至78亿、185亿和543亿美元,显著好于2011年10月以来平均19亿美元的水平,表明境外资金加速回流,此时大家才意识到扩容措施的确带来真金白银,对行情的推动也是有目共睹。

      (作者系首创证券研发中心副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