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研究·市场
  • A7: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8:艺术资产
  • A9:专 版
  • A10:股市行情
  • A11:市场数据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面对巨大养老金缺口
  • 转融券意在更好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 有事后监管追责护航
    信披直通车才能畅达
  • “雅贿”与反腐倡廉新政
  • 尽早探索形成金融消费者的“集体维权机制”
  • 美国两大监管机构争地盘
  •  
    2013年2月27日   按日期查找
    12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12版:观点·专栏
    面对巨大养老金缺口
    转融券意在更好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有事后监管追责护航
    信披直通车才能畅达
    “雅贿”与反腐倡廉新政
    尽早探索形成金融消费者的“集体维权机制”
    美国两大监管机构争地盘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转融券意在更好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2013-02-27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温建宁

      转融券试点推出后,完全可以通过转融券,既盘活大股东的持股存量,又不会改变上市公司股东结构,这当然大有利于蓝筹股筹码的稳定性。当然,构建起切合中国资本市场实情的交易框架和交易制度,不但需要探索和认知市场规律,更需要审时度势修正市场偏差的大智慧。

      温建宁

      转融券业务试点将从明天起正式启动,沪深A股市场又将增添新的有机组成部分,交易活跃选项上也增添了新工具。这种完善交易机制的新探索,是融资融券试点的延续,更是股指期货交易延展的配套,意味着中国证券市场在市场建设上又迈出了一大步。

      追踪过去22年的沪深A股市场发展轨迹,若以2005年4月的股权分置改革为界,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股权分置改革的前十五年,是基础性制度建设的摸索期,其中又可细分为两段,长周期上升的前十一年与持续下跌周期的后四年。先看前十一年,那可以说是沪深证券市场造富运动的十一年。在沪深股市起步时,基于制度性的缘由,设计了较少的流通股份,市场规模相对偏小,加上“市场经济”道路确立,助推了经济发展,证券市场虽有起伏波动,总体上运行在牛市轨道上,聚敛了赚钱效应,也掩盖了单边市的制度缺陷。

      沪深证券市场的建立,要早于市场经济的全面推行,所以,“先天不足”不可避免。国有股、法人股、社会公众股“三股”久不“归一”,形成了事实上的人为“割据”,破坏了市场的完整性,形成了同股不同权的制度弊病。后四年市场持续下跌,系统性风险集中出现,单边市的弊端暴露无遗。

      第二阶段,股权分置改革后的七年。由于之前市场发展重心在基础性制度建设、交易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当沪深股市实现了股权一统后,其募资金额、成交金额等排名都一跃而居世界前列,但缺乏指数平抑工具,处于单边交易的市场,如同单腿走路的行人,严重掣肘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加速交易机制建设,遂成为相关职能部门的重要任务,匹配市场发展的工作重心。于是,融资融券试点在2010年3月启动,奠定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全新交易框架。从看涨做多的角度看,引入源头活水、提供助涨的资金,是活跃市场、价值发现的关键因素。从看跌做空的相反角度,能用于卖出的现券,无形之中也成了盈利、平抑指数的有力工具。作为“顶层设计”,借鉴发达国家证券市场制度的融资融券,对接中国证券市场的实践之后,为最后建立均衡高效的交易体系奠定了基石。紧随其后,股指期货在2010年4月推出,交易机制建设向衍生性方向实质发展。市场出现了多种可选金融工具,齐涨共跌的单边市态开始得以修正。

      作为完善市场“治市”举措的重要环节,过去三年沪深股市的融资融券试点意义重大,不但满足了那些活跃的投资者看涨未来,基于做多市场对资金的实际需求,也满足了那些规避风险的投资者看淡趋势,希望抓住机会做空市场而产生的对现券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正是由于交易方向存在巨大分歧,融券那种活跃交易市场的作用才得以实现。

      作为信用交易形式,融资融券不但考验券商的资金实力,也检验券商的融券能力。无论融入资金进行看涨交易,还是融入证券施行看空交易,投资者都免不了跟券商发生借贷关系,不是向券商借入资金用于证券买卖,就是向券商借入证券以供做空卖出。这种交易行为,不同于全额保证金交易,而是使用了财务杠杆比率,能实现“以小搏大”,成倍放大交易数量和金额。因此,一旦市场产生了重大投资机会,融资或融券的需求往往会爆炸式喷涌,导致成倍成比例的融资融券需求,超出单个券商的实力范围。

      当然,对开户券商而言,融资急遽增长产生的资金缺口,可通过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或其他手段来化解,是相对比较容易解决的。融券却要复杂得多,按照现有规则和约定,证券公司融券给客户,只能使用自有证券办理,当证券公司自有证券不足或干脆没有融券标的时,该如何满足客户的融券需求呢?从明天开始试点的转融券业务,正好弥补了融券业务的上述不足。此时,本来是客户向证券公司提出融券需求,却由证券公司通过中间环节——证券金融公司而转向上市公司机构股东融券,从他们手中借入证券,以满足客户融券所需。

      依笔者看,在中国资本市场刚刚有点起色的时候推出转融券试点,绝非做空时代来临的标志,而更多考虑的是为了完善市场交易机制,发挥市场内在的调节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在转融券设计和试点的初期,不仅不会助跌市场指数,反而会释放更多市场的牵制力量,很可能形成终结节后沪深股市倒春寒调整的信号。为什么这样说?原因很简单,过去三个月来沪深股市的强劲上涨,自会促发大小非减持获利的冲动。所以涨幅巨大的银行地产股,节后引发了放量下跌行情。而转融券试点推出后,完全可以通过转融券方式,既盘活大股东手中的持股存量,又不会改变上市公司股东结构,更不会威胁大股东控股地位,还能通过出借证券获取转让收益。如此,大、小非减持股票的动力就会大大降低,这当然大有利于蓝筹股筹码的稳定性,沪深股市这几天的缩量企稳就是有力证明。

      随着市场交易制度的逐渐完善,A股市场渐渐告别了单边做多赚钱的机制,从形式上确立了双向交易的市场机制,既能提供投资者真实的交易机会,利用全额保证金做多市场赚钱;也能提供投资者衍生交易机会,依靠杠杆原理做空市场赚钱;还提供投资者融资或融券的机会,发挥市场高效利用资金的作用,既可从券商手中借入资金,通过负债放大投资总量,也可从券商自营借入股票,通过“买空卖空”实现收益,可以有效利用市场自身的力量,实现市场趋势均衡化的变动,防控指数过度单边单向运行,避免暴涨暴跌和大起大落,从而规避政策强制干预市场造成的破坏作用。

      当然,双向交易的市场机制的实践还刚刚开始,构建起切合的中国资本市场实情的交易框架和交易制度,不但需要探索和认知市场规律,更需要审时度势修正市场偏差的大智慧。

      (作者系上海金融学院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统计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