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动向
  • A5:公司·融资
  • A6:专 版
  • A7:研究·市场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61:信息披露
  • A62:信息披露
  • A63:信息披露
  • A64:信息披露
  • A65:信息披露
  • A66:信息披露
  • A67:信息披露
  • A68:信息披露
  • A69:信息披露
  • A70:信息披露
  • A71:信息披露
  • A72:信息披露
  • 高调开场31只新基金同台比拼
    权益类产品首超债基跻身主流
  • A股嬗变引发传统产业研究员过剩
    基金公司投研“再平衡”瞄准新兴行业
  • 募集规模超50亿
    首只国债ETF首发超预期
  • 万家岁得利基金
    并无“约定收益”
  • 江作良首只私募投入运作 浮盈或预示低仓位
  •  
    2013年2月28日   按日期查找
    10版:财富管理 上一版  下一版
     
     
     
       | 10版:财富管理
    高调开场31只新基金同台比拼
    权益类产品首超债基跻身主流
    A股嬗变引发传统产业研究员过剩
    基金公司投研“再平衡”瞄准新兴行业
    募集规模超50亿
    首只国债ETF首发超预期
    万家岁得利基金
    并无“约定收益”
    江作良首只私募投入运作 浮盈或预示低仓位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高调开场31只新基金同台比拼
    权益类产品首超债基跻身主流
    2013-02-28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郭素 ○编辑 王诚诚

      

      2013年伊始,新基金发行市场迎来一片火热景象。数据显示,目前正在发行的基金达到31只,处于历史较高水平。而1月份以来成立的新基金数量达到43只,远远高于去年同期12只的数量。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去年年底股市回暖,权益类产品发行数量也逐步增多。在“准备案制”背景下,2013年新基金发行数量或将再创新高,而随着发行大战加剧,部分公司开始尝试重点区域营销策略。

      

      华夏同时发行7只基金

      春节假期过后开工第二周,基金发行已经掩藏不住躁动气息。数据显示,目前正在同步发行的基金达到31只,接近去年11月中旬单周33只在售的历史最高水平。

      如果加上2013年1月份已经成立的43只基金,今年以来新基金发行数量已经达到74只!这一数据,已经超过2007年一年的基金发行数量总额。

      “今年1月份基金审批准备案制后,新基金发行更加灵活,投入市场的周期也大大缩短,这是造成今年以来新基金大量密集入市的重要原因之一。”沪上某基金人士向记者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公司的“大手笔”也直接造成了目前基金发行混战的局面。目前,华夏基金“七箭齐发”——包括5只行业ETF基金、2只债券基金同步发售。此外,嘉实、工银瑞信等大型基金公司也纷纷同时发售2只产品;次新公司财通基金也不甘示弱,旗下2只产品同时发行。

      随着基金的发行热潮,基金开户数也不断走高。根据中登公司数据,春节后首周(2月18日-2月22日),深沪两交易所新增基金开户数10.2万户,环比增长28.13%,创年内新高,并处于历史较高水平。

      

      权益类发行升温

      数据显示,目前在发的31只基金中,债券基金13只,货币基金2只,QDII基金1只,而偏股型基金(包括指数基金)成为主流达到15只。

      与去年新基金发行数量“股弱债强”的格局相比,今年以来权益类产品明显升温。数据显示,2012年四季度,固定收益类产品的成立数量达到57只,而权益类产品的成立数量仅为17只。

      值得注意的是,指数基金成为目前发行的重头戏。华夏基金的5只行业ETF齐出吸引了市场目光,此外,财通可持续发展100指数、易方达沪深300发起式ETF等指数产品也层出不穷。与此同时,去年下半年以来的短期理财产品发行步伐有所减缓,目前在发基金中无一短期理财基金产品。

      分析人士指出,权益类基金发行增多与市场行情有一定关系,去年12月份以来A股市场回暖,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基金公司权益类产品的发行热情。

      不过,权益类基金首募效果一般。在1月份以来成立的偏股型基金中,国泰国证房地产行业指数分级基金、泰信现代服务业股票基金等首募规模都低于4亿元;首募规模较大的仍为固定收益类产品,其中工银瑞信60天理财基金达到128.56亿元。

      

      发行策略生变

      随着新基金发行大军滚滚而来,渠道日益拥堵、客户争夺战不断加剧,不少公司在发行战略上开始寻求新变化。

      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随着公司发行新基金密度的增加,不少公司开始“裸发”,原本宣传资料配送等服务取消,而对首募规模的期望值也有所降低。

      沪上某小公司人士向记者表示,其公司正准备发行一只指数产品,但由于托管渠道同期上架产品多,并没有太大精力对该产品进行重点销售,公司对该产品的首募规模预期是成立即可。

      “公募基金发行专户化或将成为今年特色。”南方某基金人士向记者表示,由于准备案制下新基金数量增多,首募规模难做大,基金公司在发行产品时不会每只都在全国范围内铺开,而是有选择性的在某一地区重点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