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动向
  • A5:公司·融资
  • A6:专 版
  • A7:研究·市场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61:信息披露
  • A62:信息披露
  • A63:信息披露
  • A64:信息披露
  • A65:信息披露
  • A66:信息披露
  • A67:信息披露
  • A68:信息披露
  • A69:信息披露
  • A70:信息披露
  • A71:信息披露
  • A72:信息披露
  • 投融资
    如何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 城镇化激发巨大投资需求 各路资金潜力有待深挖
  •  
    2013年2月28日   按日期查找
    2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 2版:焦点
    投融资
    如何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城镇化激发巨大投资需求 各路资金潜力有待深挖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投融资
    如何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2013-02-28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卢晓平 ○编辑 龚维松

      

      发债、资产证券化、资产置换、民营资本进入、BOT、BT等等,这些投融资方式不断浮现在眼前。那么,在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投融资如何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综合利用各路资金

      随着我国金融体系改革的深入推进,银、证、保监管部门都在不断创新,松绑金融机构。金融机构之间相互涉水对方领域,预示着大资管时代的到来。资金的畅通也为实体经济解了燃眉之急。

      2011年3月9日,中国太保宣布太保公租房债权计划正式通过了保监会备案,募资40亿元参与投资上海地产有限公司在上海市建设的约50万平方米公租房项目,标志着保险资金得到创新性运用。同年5月13日,上海城投控股与中国平安签约推出7年期“平安———城投控股保障房项目债权投资计划”,募资不超过30亿元用于支持上海保障性住房建设。

      该计划成为我国保险资金投资保障房领域的首个签约项目,在我国保障房建设融资创新领域迈出重要一步;也是上海在全国城投领域率先引用保险债权计划,将40亿元的保险资金引入基础设施建设,用于青草沙原水、长江隧桥等重大工程中。

      政府性建设经费紧缺,而城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综合利用各路资金,支持保障房建设,成为地方政府在解决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一着妙棋。

      如作为上海保障房建设的国有骨干企业,上海城投与各大金融机构紧密合作,通过银团融资、发行债券、信托融资等渠道将12亿元用于保障性住房项目,为项目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通过各种运筹。“十二五”期间,上海城投将继续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计划投入135亿元,建设和筹措250万平方米、超过4万套保障性住房。

      

      需要发挥自身优势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尤其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建设,除了要解决人们的居住问题,更主要是解决适宜居住的民生问题,包括教育、文化、卫生等公用事业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山西省城镇化加速期。山西省将市域城镇化作为推动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强大引擎,提出“十二五”期间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8%,到2015年,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55%左右的奋斗目标。如何利用作为资源大省的优势,创新投融资体制改革,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为了实现促进煤炭产业支持城镇化建设,山西省充分借鉴大同棚户区改造经验,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筹资、整体创新”的原则,把传统的棚户区改造成现代化的新型社区。充分借鉴“皇城相府”和“介休绵山”开发模式,加强政府与“煤基企业”的合作,将旅游景点及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土地交付大企业进行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区开发后该范围内土地的增值收益采取政府和开发企业分成的模式分享。

      与此同时,开发企业要积极加强同文化企业的合作,提升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壮大旅游型地区的第三产业,带动旅游型地区的城镇化进程。大力推广“一矿一企治理一山一沟”的生态建设模式,让企业回报社会。

      

      根据实际量力而行

      从发展来看,未来城镇化医保筹资额的增长将集中于政府补贴。近日,卫生部部长陈竺在卫生工作会议上已表示,今年要提高全国新农合筹资标准要人均筹资340元左右,其中各级政府补助增加到人均280元,预计到2015年要达到360元的水平。

      除了基本补助政府掏钱外,商业保险补充也不可少。

      温州保监局局长孙峥嵘告诉记者,当地相关保险公司联合美国医疗集团正计划投资温州公立医院改革项目,一些保险公司正联合市人力社保局投资设立全市大病医疗保障服务基地项目。

      由此可见,在“以人为本”城镇化建设中,无论是本地居民还是进城农民,都应获得应有的社会福利和保障,这就涉及医疗、教育、居住等领域的大量投资。与此同时,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银色产业”方兴未艾,这也涉及医疗看护、养老院建设、生态环境改造等多个领域。

      “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推出符合本地实情的系统性的投融资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性化的城镇化进程中投融资的落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长张承惠总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