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两会特别报道
  • 3:两会特别报道
  • 4:财经新闻
  • 5:观点·专栏
  • 6:公司
  • 7:市场
  • 8:艺术资产
  • 9:市场趋势
  • 10:开市大吉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大家
  • 当代水墨市场蓄势待发
  • 穿越传统 ——蔡小松答记者问
  • 蔡小松:用石头融会东西方文化
  •  
    2013年3月4日   按日期查找
    8版:艺术资产 上一版  下一版
     
     
     
       | 8版:艺术资产
    大家
    当代水墨市场蓄势待发
    穿越传统 ——蔡小松答记者问
    蔡小松:用石头融会东西方文化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穿越传统 ——蔡小松答记者问
    2013-03-04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邱家和 ○编辑 陈羽

      

      在悠久的中国水墨传统中,画石头是一个恒久不衰的课题,不过,蔡小松画石头,已经不限于中国传统水墨对石头的兴趣了。他的视野,扩展到全球。在今年3月将在纽约举办的“水墨”群展中,他的参展作品就涉及同为四大古文明之一的中国与古埃及、古希腊文明中的石头,当然还有美洲大陆上的石头。他想通过他所刻画的石头,让东西方文化对话。

      回归水墨

      问:你是学水墨出身,但在1990年代曾经一度热衷于当代艺术,为什么最终选择了水墨这种古老的绘画语言?

      答:中国水墨有着悠久的传统,长盛不衰,因为它最能表现中国的人文景观,也最能表达中国文人的内心世界,体现博大精深的中国哲学。当然,这也有地理和历史的因素,几千年来形成了封闭性的社会体系和发展轨迹。

      问:为什么聚焦于石头?

      答:石头,在中国文人的世界里有特殊含义,像水墨语言一样,成为中国文人内心世界的象征,因此,我用水墨表现石头。不过我并不想复古。我2009年在西班牙的个展中有一个装置作品《10年》,用我在10年里练习书法积累的纸作成“书法门帘”,表达了我对传统的态度。人们对传统有三种态度:一、视而不见,掉头就走;二、背在身上,自己就走不快;三、可以像“书法门帘”那样穿越它,当然身上会带着它的痕迹。这就是我对历史的态度——历史再辉煌,它已经过去了,我们要面对未来。

      试水西班牙

      问:近年来你已经不限于画中国传统的“供石”了,而是画西方文化中的石头,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答:在西班牙开始的。西班牙像中国一样也有古老的文化传统,但中国的水墨对当地观众而言是异国的语言,我在他们的地中海海滨城市瓦伦西亚做个展。他们的市徽是蝙蝠,我就画了一只石头的蝙蝠。我想要让他们对我的水墨作品感兴趣,就要让他们易于接受。结果我的展览非常受欢迎。

      第二次尝试则是在威尼斯双年展时参加陆蓉之策划的《未来通行证——从亚洲到全球》群展,作品描绘全人类都能看懂的宇宙星空。去年3月在纽约的展览,我画的是古希腊文明遗迹中的石座、石柱。

      冥想耶路撒冷

      问:由此你是不是找到了新的创作方向?

      答:正是这样。在西班牙的经验使我打开了思路:应该用水墨这种中国的传统绘画语言,和来自不同种族、宗教与文化的全球观众沟通、交流。我的作品不仅要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石头,还应该表现不同文化传统中的石头。各个民族、各种文明与宗教对石头的理解不尽相同。

      前不久去了犹太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等古老宗教风云际会的耶路撒冷,我想到,即便人们的种族、宗教和文化不同,大家也完全可以和平共处。属于不同种族、宗教和文化的人们应该互相交流,既认知各自宗教与文化的不同,也不要试图去改变这种不同,抱着宽容的态度去对待。艺术在这里有特殊的作用。比如我画的那些石头,虽然属于不同的文明,但却有许多相似的美好,可以让任何观众,不管他来自哪个国家,都能一眼看出那是中国人的作品,同时又在其中看到人类的共同点。

      转向佛教

      问:你将在纽约展览的作品涉及古代文明的宏大主题,为什么会这么做?下一步会做什么?

      答:去年我纽约展览中的作品是前年完成的,描绘的是古希腊文明中的石头。我发现希腊人在3000年前对石头的理解和运用就十分奇妙,在审美上与中国人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我自认找到了一条自己的路,一条实验性的路:每年确定选题,一两年后动手做。今后我会去中东的叙利亚等地采风,还会去日本、印度、柬埔寨等地的佛教圣地。我希望我的作品充满正能量。

      问:我觉得你的创作就像一个工程。

      答:对,我的创作不是信笔由缰,而是极其理性的。我的计划会形成一个庞大的作品系列,没有一张作品会重复。虽然我个人势单力薄,但我会一步步做,用一生来完成我的工作。我的创作是自我完成的过程,是我人生中最大的乐趣。我的创作过程是苦行僧式的修行:除了外出采风之外,我每天工作十几小时,面对空墙乐此不疲。

      许多想法也是灵光一现的,但要在画面上呈现它,只能一步步地慢慢做。想到什么就把它想清楚,想清楚了就做。我相信未来的中国肯定会出现水墨大师,我个人也许只是一块踏板,但我愿意成为大师的垫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