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两会特别报道
  • 3:财经新闻
  • 4:专 版
  • 5:专 版
  • 6:专版
  • 7:公司
  • 8:艺术资产
  • 9:市场
  • 10:互动
  • 11:书评
  • 12:股市行情
  • 13:市场数据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没人能称霸的世界会面对怎样的困境与机会
  • 披沙录
  • 人类若能控制并改变习惯将会怎样
  • 标示中国企业家
    “阶层觉醒”的范本意义
  •  
    2013年3月9日   按日期查找
    11版:书评 上一版  下一版
     
     
     
       | 11版:书评
    没人能称霸的世界会面对怎样的困境与机会
    披沙录
    人类若能控制并改变习惯将会怎样
    标示中国企业家
    “阶层觉醒”的范本意义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人类若能控制并改变习惯将会怎样
    2013-03-09       来源:上海证券报      
      《习惯的力量》
      我们为什么会这样生活,那样工作?
      (美) 查尔斯·杜希格 著
      吴奕俊 曹 烨 译
      中信出版社2013年2月出版

      ——评《习惯的力量》

      ⊙曾靖皓

      

      《纽约时报》记者查尔斯·杜希格在《习惯的力量》一书的最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是否该为自己的习惯行为负责?他举了两个案例:一个男子在梦游中杀死了妻子;一个家庭主妇因为赌瘾毁掉了自己的婚姻和家庭。从神经学角度说,梦游中的行为和赌瘾这样的习惯行为都由大脑某一部分特殊区域所控制,个人往往无法控制。这有点类似人身体上的植物神经,它会控制着人的体液分泌,器脏运动等等,与个人的意志没有任何关系。既然如此,是不是上述两人就无需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了呢?未必。梦游男子最后无罪释放,而家庭主妇却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为何会有这种区别?抛开法律因素不谈,杜希格认为梦游男子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梦游可以致人死地,更谈不上去控制它,所以他无需负责,但家庭主妇却明知道自己的习惯行为有巨大危害,却不去改变它,所以必须承担责任。

      这就涉及一系列问题,习惯是可以改变的吗?为什么要改变,它是如何形成的,又该如何建立和改变呢?中国有句俗话“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人的很多习性难以改变,由习性带来的行为上的惯常模式也很难改变。不过,现代科学对大脑的研究却推翻了这种认识。杜希格因此看到了控制和预防个人和社会行为的可能,它不仅可以扭转个人的命运,也会极大地影响社会的发展。在杜希格看来,这是一场新的革命。

      习惯,通俗说就是支配我们行为的经常模式,每个人或多或少的都有习惯。不少人都认为自身行为绝大部分都是受自己控制的,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习惯只是少数自己已无需再做考虑的行为。遗憾的是,这不是事实。首先,科学统计显示,我们每天的行为大约有40%是来自于习惯,它遍布工作、娱乐、饮食、学习等各个方面,大部分时候我们并不是在做决定,只是遵循大脑发出的习惯指令;其次,习惯是在大脑基底核上形成的,不是我们的意志所能控制的,不是思考的结果。所以,习惯在人类行为模式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如能改变或控制习惯,那对个人和社会而言都影响巨大。

      由此可见,我们所说的自由意志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法实现的,要获得真正的自由,除非能改变或控制习惯。通过各类实验发现,习惯在大脑中是以一种回路的方式存在的。比如吸烟,爱吸烟的人看到烟草,大脑中会产生对尼古丁味道的预期,这时他会做出抽烟的行为,得到预期的奖赏——尼古丁之后,完成一个习惯回路。经常吸烟的人的大脑已有了这样的回路,所以当他看到暗示时,大脑就已出现了获得奖赏的强烈刺激,促使他去完成吸烟的过程,这就是习惯难以摆脱的原因。习惯一旦形成,奖赏是否获得就并不重要了,重要的只是奖赏预期时产生的刺激。这种习惯,简化而言就是:暗示——惯常行为——奖赏。这看似简单,却是所用习惯行为的通用模式,不管是坏习惯还是好习惯。更为重要的是,杜希格提醒世人,根据实验,习惯是无法被抹去的。你不可能让你的习惯消失。

      知道了习惯的秘密,要改变或控制习惯就成为可能。如果要建立人们的一个习惯,那比较容易,你只需要找到人们所需要的奖赏。最典型的案例,就是美国著名的“白速得”牙膏营销策略。牙膏是因为能让牙齿白净而激起人们的习惯回路吗?不是,真正的奖赏是牙膏中柠檬酸带来的凉爽刺激感,这让大部分人建立起了习惯回路。为了获得这种刺激,人们养成了刷牙的习惯,而柠檬酸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添加剂而已。所以,只要找对奖赏点,就可以操控人的习惯。那么要改变习惯呢?如前所述,习惯不可能消失,要改变习惯,就只能替代。经过大量的实验积累,杜希格发现只有在行为这一环节想办法,找到能获得相同刺激的行为来替代以前的行为才可能改变人们的习惯。比如酗酒,只有找足以替代酒精刺激奖赏的激励行为,才可以摆脱这个习惯。酗酒往往是因为孤独、无助、寂寞、压力大,可用与人交流、相互倾诉、参加聚会方式取代饮酒而同样获得奖赏,久而久之,旧有的习惯就会被取代。

      这样解释习惯是不是太过简单了?杜希格说,习惯确实按照这样的回路在起作用,不过要树立和改变也还要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例如信仰、意志力等等。有些人通过改变回路来获得新习惯,可一到关键时刻就会有反复。这个时候,信仰和意志力的作用就更为关键了,没有强大的信心,没有坚持改变的动力,很可能就会走到老路上。

      习惯的力量不仅作用于个人,也作用于企业、公司和其他社会组织。不过,控制习惯不是随心所欲的塑造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杜希格特别提出,要发挥习惯的作用,关键在于建立起“核心习惯”。这种“核心习惯”往往只是一个可能毫不起眼的行为,但它获得成功之后,所延伸出来的习惯则有可能改变个人和企业的命运。当年美铝的总裁,只不过是让公司员工关注安全生产,让注意职工的生命健康成为企业所有人的习惯,随之而来的除了事故降低和效率提高,还有大家形成了沟通和建议的习惯,很快大家齐心协力的方向远远超出了安全生产范畴,一个小习惯改变了整个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