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两会特别报道
  • 3:两会特别报道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公司·地产
  • A7:研究·数据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尚德警示:政府该为企业做什么?
  • 今年货币政策“稳中从紧”概率大升
  • 希望尽快看到
    《金融机构破产条例》出台时间表
  • 要排队号吗?5000元一个
  • 减税负的根本:降低间接税比重
  • 你的社会资本在手机键下流失
  • 新型城镇化事关一系列综合配套改革
  •  
    2013年3月12日   按日期查找
    12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12版:观点·专栏
    尚德警示:政府该为企业做什么?
    今年货币政策“稳中从紧”概率大升
    希望尽快看到
    《金融机构破产条例》出台时间表
    要排队号吗?5000元一个
    减税负的根本:降低间接税比重
    你的社会资本在手机键下流失
    新型城镇化事关一系列综合配套改革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新型城镇化事关一系列综合配套改革
    2013-03-12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管清友

      ⊙管清友

      

      新型城镇化一经提出,讨论颇多,其中也存有诸多误解。我理解,新型城镇化是新“四化”的载体,其“新”主要表现在理念上以人为本,实践中把人的城镇化作为政策出发点,实现手段是通过改革打破旧模式的束缚,实现制度创新。改革是新型城镇化的“硬核”,新型城镇化是改革的“抓手”。

      中国现有的城镇化模式是一整套制度安排的结果,有成绩,但也有诸多弊端。比如人和地的矛盾。“人的城镇化”永远赶不上“土地的城镇化”,“造城”运动,“产业空心化”等问题严重,城镇化质量堪忧。比如城市居民和农民工的矛盾。户籍制度滋生了“身份等级”观念,身份歧视的背后是公共服务的严重不平等。比如政府和市场的矛盾。政府主导的模式降低了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而且产生大量寻租行为。比如农村和城市的矛盾。城乡割裂的二元体制,制约了农业生产方式的集约化转变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李克强同志强调,“城镇化是最大的内需,要把这个潜力发挥出来,还要靠改革”,“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李克强上周在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的分组讨论中指出,“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是新型四化的必然要求。要在增强城镇承载能力的同时,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使农民工在城里安居乐业,使现代农业得到更大发展”。这很清楚地解释了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讲明了改革在新型城镇化道路中的重要作用,统筹兼顾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难题是新型城镇化的关键。

      新型城镇化的进程要想正确处理好现存的矛盾,必须通过改革,打破原有的束缚要素合理配置的制度安排。每一对矛盾的选择和处理事关城镇化的成败,因此新型城镇化面临一系列矛盾的处理,需要遇山开山,遇水架桥。所以,新型城镇化一定是关于改革的一连串的事儿,很多改革交织在一起,情况复杂,任务艰巨。而改革的方向是促进要素流动,降低交易成本,释放并扩大内需,实现安居乐业。

      择其大端,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处理好城市居民和农民工的矛盾,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城镇化的过程,原本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的过程。农民工市民化是一项需要付出巨大成本的改革,为将农民工纳入属地公共服务体系提供财力保障,政府要舍得花钱,愿意花钱, 通过财税体制改革处理好中央和地方关系,实现预算民主化。为此,分税制有必要做出重大调整,释放地方活力,减轻地方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加强对地方财政预算的监督和管理。允许地方先行先试,创造好的经验,中央管全局,把方向,塑造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通过土地制度改革处理好人地矛盾、农村和城市的矛盾,实现土地增值的合理分配。“土地财政”要改变方式,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长远生计有保障。在确保不损害农民权益、不改变土地用途、不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实现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通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矛盾,杜绝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科学处理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微观事务管理,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革地方政府考核体制,引导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和公共产品供给能力。

      总之,未来新型城镇化要走集约、节能、生态、创新的新路,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农村经济的自生能力。两手抓,两手都要兼顾。既要着力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又要积极支持必要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制度创新把改革红利释放出来,实现扩大内需、经济转型、国富民强的远大目标。

      (作者系民生证券研究院副院长、高级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