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招商局与中国金融业》
⊙夕语晨
1872年由李鸿章创办的招商局,迄今已走过了140多年的历程,成为清末“洋务运动”唯一遗存至今的血脉。招商局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和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几乎每个历史事件都不曾缺位,被称为“中国民族企业百年历程的缩影”。实际上,在近一个半世纪里,招商局也一直扮演着中国金融业探路者的角色,从唐廷枢自设保险招商局,到袁庚打响“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炮”,再到平安保险拉开中国保险业海外引资的序幕,招商局不断用“第一次”引领着中国金融业。在改革开放先锋色彩的“蛇口模式”下,创办招商银行、平安保险,形铸招商局历史上的“第二次辉煌”;以及新世纪以来,招商局金融业“静悄悄革命”中的整合、变革、转型和创新,时至今日,整个招商局集团的净利润有超过一半来自金融业务,开创和持续着招商局“第三次辉煌”。招商局历经三个世纪在金融业上的一贯探索追求,既为观察中国金融业发展史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也为正在追逐梦想的工商业者、特别是金融业者提供了一个鲜活的镜鉴。
在商业生态中,制造就如同人体皮肉,物流就如同人体骨架,金融就如同人体血液。如果一家企业同时具备了制造、物流和金融的控制力,就如同军队拥有了海陆空三位一体的打击力,成就辉煌大约就是注定中的事情。虽然历经政权更替和时代变迁,招商局命运多舛,前行中伴随着风浪和危机,但思路一直持续,累积的精神和文化一直伴行。
1978年,袁庚作为“第29代掌门人”赴招商局主持工作,肩负起将招商局重新发展成综合性企业的重任。在蛇口工业区响起填海建港的开山炮之后,招商局在1986年再次进军金融业,收购了香港友联银行,创中资企业收购香港上市公司的先例,并成为中国首家拥有银行的非金融性企业。
实业发展的需求,让招商局的金融版图迅速扩大。1987年,招商局创办了中国大陆自1949年以来的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招商银行;1988年,招商局倡导成立了中国大陆第一家由企业合股兴办的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同时还收购了伦敦和香港的两家保险公司,成为第一家进入国际保险市场的中国企业;1991年,中国第一家定位全能型券商的招商证券落地;1993年,招商局中国基金成立;1999年,招商局金融集团成立;2012年12月初,招商局集团高调宣布成立招商局资本,进军“另类投资”领域,进一步推进集团内金融与实业的互动。如今,招商局的金融产业链,已形成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和保险经纪、基金和基金管理等集多种金融行业、门类齐全、层次分明的金融集团,各种参控股企业已经超过了200家,仅在沪深和香港上市的公司就有20余家。
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沿革,招商局的金融业呈现出三个鲜明特点:一是服务实业,招商局金融业务的诞生,一开始就是围绕自身实业的需要而起步的,发展中也一直在探索金融与实业的融合之路,正是因为有强大的金融支持,重建的招商局很快就成了我国在海运、物流运输和交通基建领域当之无愧的龙头老大;二是国际化,招商局的竞争,首先就是国际化的标准,1877年,收购美资旗昌轮船公司,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宗涉外收购案,金融业重振中的对外收购,也让招商局的金融业务率先进入国际市场;三是全业经营,国际金融的发展趋势,就是从分业到混业,招商局在1875年自设保险招商局的基础上,仁和保险就切入船舶保险,收购济和保险后,保险业务则客货俱保。改革开放后,基于中国金融业的特殊国情,以不同的公司涉足不同的金融业务,实际上就是一种全业经营。
招商局集团董事长傅育宁说:“学习与创新是招商局与生俱来的基因,也是招商局基业长青和屡创辉煌不可或缺的因素。”招商局的金融业务始终围绕着实业的需求进行发展与创新;招商局的金融国际化,都是围绕业务的需要来做的,不是为了国际化而国际化。招商局以金融为链条,围绕着“全套完整产业链”做文章,使整个产业协调统一发展,并且不断介入和培养新兴产业。金融对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的历史使命,可见一斑。当下,我国金融业有变得过大的趋势,实体经济严重依赖于金融业,资产价格的泡沫对于实体经济和社会进展的负面影响日益彰显,这不得不让我们警惕金融行业的泡沫问题。
见证了一个半世纪中国从濒临危亡到和平崛起整个历史进程的招商局,未来是否还会继续承担探路者的角色?在新的历史阶段又将谱写一段怎样的新金融传奇?我们且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