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焦点
  • 5:焦点
  • 6:要闻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公司·地产
  • A7:研究·数据
  • A8:上证研究院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61:信息披露
  • A62:信息披露
  • A63:信息披露
  • A64:信息披露
  • A65:信息披露
  • A66:信息披露
  • A67:信息披露
  • A68:信息披露
  • A69:信息披露
  • A70:信息披露
  • A71:信息披露
  • A72:信息披露
  • A73:信息披露
  • A74:信息披露
  • A75:信息披露
  • A76:信息披露
  • A77:信息披露
  • A78:信息披露
  • A79:信息披露
  • A80:信息披露
  • A81:信息披露
  • A82:信息披露
  • A83:信息披露
  • A84:信息披露
  • A85:信息披露
  • A86:信息披露
  • A87:信息披露
  • A88:信息披露
  • A89:信息披露
  • A90:信息披露
  • A91:信息披露
  • A92:信息披露
  • 英伦加筑金融“防护网”
  • 广义货币破百万亿凸显当前经济矛盾
  • 摆脱复苏困境亟待推进深层改革
  • 住建局的“迷魂阵”
  • H7N9禽流感可能对CPI产生短期影响
  • 黑田时代的日元资产机会之窗
  •  
    2013年4月16日   按日期查找
    12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12版:观点·专栏
    英伦加筑金融“防护网”
    广义货币破百万亿凸显当前经济矛盾
    摆脱复苏困境亟待推进深层改革
    住建局的“迷魂阵”
    H7N9禽流感可能对CPI产生短期影响
    黑田时代的日元资产机会之窗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广义货币破百万亿凸显当前经济矛盾
    2013-04-16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周子勋

      与今年政府将M2预期增长目标拟定为13%左右相比,广义货币供应量持续超市场预期增长将使控制今年信贷投放量及货币供应增速的难度加大,对于央行的通胀管理也将带来巨大挑战。这一切在倒逼中国发展方式加紧转型,再不能遇到问题绕着走了。不然,经济复苏就很难步入正常轨道。

      周子勋

      央行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3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06万亿,同比多增515亿,截至3月末,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首次突破100万亿大关,达103.61万亿元,同比增长15.7%。透过广义货币供应余额过百万亿以及3月信贷余额超市场预期的增速现象,凸显的是目前国内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比如对未来物价管理的难度,有可能导致的人民币单边升值、进而带来国际热钱的流入等等。

      与今年政府将M2预期增长目标拟定为13%左右相比,广义货币供应量持续超市场预期增长将使控制今年信贷投放量及货币供应增速的难度加大,对于央行的通胀管理也将带来巨大挑战。更始料不及的是,信贷数据以及货币供应量增速保持快速增长,也在不断地加重人们对于通胀、政府债务及影子银行的担忧,引发国际机构对中国政府债务的风险警示。近日,国际评级机构惠誉就已将中国偿还长期本币债务的评级从“AA-”降至“A+”。目前有两个领域尤其令人关切:即地方政府积累的债务规模与不断壮大的影子银行业的稳定性。

      事实上,在上周的博鳌亚洲论坛上,中国政府债务的规模问题便再度成为各方争论的焦点。前财政部长项怀诚认为,中国的政府债务可能达30万亿。有经济学家随即回应,30万亿只是狭义的,如果加上政策性商业银行、央行当年利用再贷款清理金融机构坏账、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债券、中投公司债务和汇金公司债等“表外负债”,2012年底政府债务规模可能高达43万亿,占GDP的比重为82%。野村证券近日在一份《中国:爆发金融危机的风险正在升级》的报告中则称,中国“修正社会融资总量/GDP”从2008年的145%上升至2012年的207%,这一数据高于官方“社会融资总量/GDP”的129%上升至187%。而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刘煜辉在《中国整体与部门债务率的测算及评估》中透露的数据也远高于官方统计——中国经济的整体债务规模估算为125.7万亿,相当于2012年GDP的2.42倍。截至2012年底,中国经济中非金融部门整体债务规模的估算是114.8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2012年GDP的221%。

      中国过去依靠投资和信贷驱动经济,导致金融风险累积,如今需要约束货币扩张,通过供给改革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率,债务规模扩大肯定要面对很大的风险。不过,也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仅由货币占GDP比重偏高就得出货币超发的结论没有根据,而房价上涨的因素极为复杂,与国民投资渠道狭窄、社会分配不公、海外热钱流入等均有关系,货币亦非唯一推手。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人民币升值预期持续加强使得外汇占款持续增长,从而进一步推动央行货币及信贷供应增长较快。数据显示,2月末金融机构外汇占款余额为268324.33亿元,当月新增外汇占款2954.26亿元,月度增幅有所回落,但仍连续第三个月增加。此外,2月末财政性存款余额为27968.20亿元,当月增加243.11亿元。两项扣减,2月市场新增流动性2711.15亿元。

      与此相对应的是,在全球央行宽松货币政策背景下,国际热钱加速流入国内的动向明显,尤其是通过我国香港市场以虚假贸易手段逃避监管的现象在增多。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3月出口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0%,进口同比增长了14.1%。进口超预期的强劲回升以及出口增速大幅回落,致使3月呈现8.8亿的小额贸易逆差。不过,最近市场针对中国外贸数据中的水分的质疑增多。有研究人士以我国香港为观察窗口,发现有两项数据需要引起高度警惕:一是一季度内地和香港双边贸易总值为1098.8亿美元,大幅增长了71.2%,占内地外贸总值的11.3%;二是一季度的海关特殊监管区的货物贸易量达到1146亿美元,增长了1.3倍。从过往的数据监测来看,内地和香港双边货物贸易并无如此规模的进出量。对此海关曾称海关的统计数据是建立在企业向海关实际申报的保管单数据基础上的,海关公布的进出口货物统计数据中的每一块美元都可以找到一张实际存在的报关单与之对应。可见海关的解释是可信的,其中的问题并不在报关单数据上,而在于虚报出口价格上。广东省佛山市一家出口公司的主管就称,出口数据造假现象很猖獗。浙江省一位海关人员也表示,国内虚报出口很容易。类似虚报出口价格的事,海关很难查出来。

      通过相应的对比应该注意到,中国外贸数据的波动与近期人民币升值的趋势倒是能相互印证的。根据分析,可能有大量热钱通过虚假贸易渠道进入,借人民币来套利,这必然会造成人民币的升值。一般而言,热钱进入中国有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和地下钱庄三大类渠道,其中,经常项目是一条重要的渠道。在市场上,虚报价格、虚假合同、预收和延付货款等隐秘方式早已“运作”得十分顺畅。而据商务部研究院的研究显示,在中国的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也是境外热钱进出的重要渠道,热钱进入中国最常见的方式是转移定价,这常常发生在跨国公司内部,对这部分隐形热钱很难全面监管。热钱既可以通过虚增出口商品价格流入,同样也可以通过虚增进口商品价格的方式流出。2012年,中国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8940亿美元,增长1.8%,占我外贸总值的49%。如此大的进出口规模,其中隐藏的热钱流动难以监控。实际上,涉及外贸的企业,不管是外企还是国内企业,都有一些企业参与过热钱的流动。德意志银行曾做过一个调查,结果发现,内资企业有18%选择进出口贸易作为转移热钱的途径;而外资企业的相关比例则占到23%。

      一连串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在倒逼中国经济加紧转型,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再不能遇到问题绕着走了。不然,经济复苏就很难步入正常轨道,即便勉强复苏,也会造成更大的矛盾。

      (作者系资深财经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