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平
古语云:“三岁看大”。三年,对成年人只是白驹过隙,却足以让婴儿蹒跚学步、让稚童初通世事、让少年挑起重担。
股指期货这个“新生儿”,作为中国资本市场中仅有的金融期货品种,如今也已走过了三年。这三年,不仅仅是股指期货逐渐成为常用交易工具的三年,也是整个中国资本市场双向交易工具从无到有的三年。同时,也是部分投资者担忧“空军来袭”而不停“空”操心的三年。
从2010年初至今,中国资本市场先后迎来了融资融券、股指期货、转融通等多项创新金融工具及业务。每个创新的问世前夜,都要接受投资者苛刻目光的洗礼。有人担忧会壮大所谓“空军”,有人恐惧“国际大鳄”会顺道前来。时光荏苒,凡此种种说法,虽至今仍未绝迹,却早已不是报章荧屏的主流。
如今,沪深两市融券余额已从百万元规模增长至数十亿,融券标的个股扩充至500只,股指期货更是成为机构标配工具,转融通近期也启动了。A股市场虽在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未能走强,但有识之士通过这三年也普遍认识到,单纯的交易工具都不可能,也不应该是构成市场运行方向的主因。
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认同:股市走势有其自身运行规律,指数涨跌是宏观经济因素、政治因素、资金面因素以及投资者心理预期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事实上,担忧的人们更忽略了矛盾的两面性。无论是股指期货还是融资融券,既然是双向交易,在为看空者提供便利之时,也为做多者提供了可加大杠杆的“武器弹药”。股市本应是多空博弈的场所,股指的合理波动建立在多空充分交锋、资金自由判断的基础上。单边机制的市场原本就是不完善的,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等工具实质是在还原市场本质。
中金所提供的数据就显示,股指期货上市后,沪深300指数涨跌幅超过2%和3%的天数分别下降了54%和66%,而且波动幅度越大,降幅越明显。波动幅度在1%以内的交易日则增加了约14%。
纵观三年的实践,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交易工具本身总是中性的,既可以阻止盲目上涨,也可以威慑盲目杀跌。当指数偏离合理的运行区间时,就会有套利力量使用这些工具,从而在客观上起到纠偏的效果。而机构更是利用股指期货提供的套期保值功能,稳定了自身头寸,减轻了市场抛压。
正如专家所指出,与欧美金融市场创新过滥、供给过度恰好相反,中国资本市场的交易创新还远远不足。要切实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就需要继续推出满足不同投资者需求的交易工具。这种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担心某种工具会单边助跌股市,既没有必要,也不合逻辑。
我们欣喜地看到,在股指期货之外,包括国债期货、股指期权、个股期权等多种工具正在积极筹备或酝酿中,利用这些工具所构建的交易策略、交易产品、交易理念都在一日千里地发展。由此带来资本市场财富管理能力的提升,不仅使得机构投资者受益,最终也将惠及广大中小投资者。可以预见,再过三年,针对某种工具打压股市的“空”操心,恐怕也不会再有市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