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焦点
  • 5:焦点
  • 6:要闻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公司·地产
  • A7:研究·数据
  • A8:上证研究院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61:信息披露
  • A62:信息披露
  • A63:信息披露
  • A64:信息披露
  • A65:信息披露
  • A66:信息披露
  • A67:信息披露
  • A68:信息披露
  • A69:信息披露
  • A70:信息披露
  • A71:信息披露
  • A72:信息披露
  • A73:信息披露
  • A74:信息披露
  • A75:信息披露
  • A76:信息披露
  • A77:信息披露
  • A78:信息披露
  • A79:信息披露
  • A80:信息披露
  • A81:信息披露
  • A82:信息披露
  • A83:信息披露
  • A84:信息披露
  • A85:信息披露
  • A86:信息披露
  • A87:信息披露
  • A88:信息披露
  • A89:信息披露
  • A90:信息披露
  • A91:信息披露
  • A92:信息披露
  • 期指这三年
  • 金融机构眼中的期指三年:避险 创新 期冀
  • 三岁看大 无须“空”操心
  •  
    2013年4月16日   按日期查找
    5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 5版:焦点
    期指这三年
    金融机构眼中的期指三年:避险 创新 期冀
    三岁看大 无须“空”操心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金融机构眼中的期指三年:避险 创新 期冀
    2013-04-16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董铮铮 浦泓毅 王晓宇 屈红燕

      ○编辑 叶苗

      

      股指期货上市三年来,投资者结构进一步完善,随着券商、基金、信托、QFII和期货公司资管“五大机构”参与股指期货业务的放行,股指期货市场日趋成熟。为此,本报记者全面走访了这些参与期指的机构,聆听它们在这三年的感受。在机构投资者眼中,这三年来它们充分利用了股指期货进行风险管理及产品创新,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为业务转型和创新奠定了基础。

      避险

      拥有了对冲工具

      “股指期货的推出使得真正的权益类绝对收益产品成为可能。股指期货的推出同时也推动了基金产品的创新,为基金产品进一步满足投资者多样化、差异化需求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工具。”易方达基金管理公司指数与量化投资部总经理林飞表示,作为较早在中金所开户的基金公司,易方达基金先后有多个产品在中金所开立套保和投机编码,股指期货投资也具备了一定的规模。

      对于引入股指期货的意义,国投瑞银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指数基金管理中引入股指期货工具,可以在有效控制指数的跟踪误差和提高投资组合的运作效率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基金的建仓期或发生大额净申购时,可运用股指期货有效减少基金组合资产配置与跟踪标的之间的差距。

      随着机构投资者不断进军股指期货市场,对产品的认知也不断加深。“股指期货为资管行业提供了一个避险工具,而一个市场只有有了避险工具才能做大,不然风险很难承受”,国泰君安证券资产管理公司首席执行官章飙认为。

      华润信托证券投资部总经理刘辉表示,在股指期货出现之前,A股市场上的阳光私募只能靠做多股票赚钱,但股指期货的出现带来了阳光私募策略的多样化。股指期货为阳光私募提供了回避系统性风险的工具,阳光私募可以借此构建多样化的投资策略,展现出更加多样化的风格,从而为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提供选择。

      创新

      为转型打好基础

      回顾过去三年里,机构逐渐入市,机构投资者运用股指期货进行风险管理及产品创新不断深入。

      作为最早一批在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开设自营编码并获得套期保值额度的上市券商,华泰证券金融创新部总经理江晓阳表示,华泰证券在稳步有序开展自营套保业务的同时,积极利用股指期货不断推出新的交易策略。公司在2010年股指期货面世后开始规模化投资,近两年又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在此期间,公司相继开发出成熟、具操作性的量化投资模型。目前已投入实际使用的模型有数十个,资金总规模超过20亿元。

      而刘辉对于股指期货推出的效用感受更加深刻,他表示,正是由于亲眼目睹了2008年的大熊市和2010年以来的漫漫熊途,许多私募由于无法回避系统性风险而净值大跌,陷入“客户赎回——净值下跌——客户赎回”的恶性循环。华润信托2012年初通过了银监会的验收,平台上的私募可以运用股指期货工具。刘辉说,经过近一年的运作来看,将股指期货工具运用好的阳光私募净值波动确实小了,但也有运用不当的净值波动反而加大。“私募基金仍然需要与股指期货进行磨合,但股指期货的确提供了避险工具,能否运用好要看个人的本事,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刘辉说。

      中信证券衍生产品业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引入股指期货作为管理市场风险的工具后,能够通过多策略、多方向投资,有效规避风险。中信证券使用股指期货作为风险对冲工具,积极发展资本中介业务和多策略交易业务,为公司交易业务转型和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期冀

      赶快推出新产品

      谈及未来金融期货的发展,机构投资者表示,股指期货运行三年来平稳、规范,市场监管严格,交易秩序良好,市场功能逐步发挥,市场运行质量和成熟度较高,未来希望加快金融期货新品种的推出步伐。

      “股指期货运行已经三年了,接下来金融期货应该转常规,不要再把它当作创新。”章飙认为,“只有一个期货是危险的,要赶快推新的产品。如果股票市场只有老八股,肯定暴涨暴跌。股指期货现在承担了太多重担。未来更多地应该推一些以新指数为标的的期货,市场有需求。”

      “中金所前期降低费率及保证金比例的政策,有利于机构节约成本。”林飞表示,希望更多金融期货品种能够尽快上市,如不同股票指数的期货、股指期权、利率期货、货币期货、货币期权等,以满足机构投资者更加多样化和差异化的投资需求,促进产品的创新和投资的效率。

      国投瑞银基金市场服务部副总经理牟敦国也表示,希望引入更多的机构投资者,充分发挥股指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也期待今后陆续推出覆盖中小板、创业板等市场个股的期指、期权产品以及利率、汇率期货品种,丰富避险工具。

      刘辉认为,随着股指期货等衍生工具的逐步丰富,私募的策略将更加多样化,FOHF(对冲基金的基金)市场将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他介绍说,“信托除了将自己定位于阳光私募的服务商外,还定位于阳光私募的投资商,而作为投资商,一定会喜欢对冲基金的风格多样化,同质性越弱,投资越见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