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A1:公 司
  • A2:上证零距离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动向
  • A5:研究·市场
  • A6:专 版
  • A7:上证研究院
  • A8:艺术资产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代持养券”灰幕揭开 固定收益圈风声鹤唳
  • 江苏吴中 十年磨一剑 构建生物制药主产业
  • 个人投资者对股市乐观情绪正在降温
  •  
    2013年4月17日   按日期查找
    1版:封面 下一版
     
     
     
       | 1版:封面
    “代持养券”灰幕揭开 固定收益圈风声鹤唳
    江苏吴中 十年磨一剑 构建生物制药主产业
    个人投资者对股市乐观情绪正在降温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代持养券”灰幕揭开 固定收益圈风声鹤唳
    2013-04-17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丁宁 王诚诚 ○编辑 于勇

      

      更多的迹象显示,一场涉及固定收益行业代持养券灰幕的较高规格的排查也许正在向银行、券商、基金等行业展开。

      今日,万家基金发布公告称,原固定收益部投资总监邹昱因个人行为正被公安部门调查,其与本公司的劳动合同已解除。

      记者获悉,邹昱或因此前代持债券和利益输送被公安部门带走调查。昨有媒体报道,早在一个多月前,中信证券固定收益部执行总经理杨辉已经被公安机关带走,但目前尚无法证实与此事的关联。据称,一场排查风暴正在由多个部门组织之下,在债券和银行间市场展开。

      传闻之下,整个固定收益圈人心惶惶。若干家固定收益投资表现不俗的基金公司近期都风传有相关人员接受调查;有报道称,此前有部分银行和券商也受到监管部门排查。但昨日相关基金公司回复本报记者,目前未受到监管层的调查,传闻所涉相关人员目前也都在岗。

      由于代持养券涉及套利和规避监管,此前管理层予以叫停,但由于监管难度较高仍屡禁不止。受此番监管动作影响,邹昱事件后,部分基金公司紧急核查,以防“触雷”。

      所谓代持养券,就是“表外化”放大杠杆,进行债券交易。代持的“灰色”之处在于,把债券过户给第三方账户,再与对方私下约定时间与价格进行回购。

      通过代持养券,一方面可以在年末、季末等时点掩盖账户亏损,另一方面,由于代持都是点对点进行交易,这种隐蔽性也使其难免与内幕交易、利益输送相关联。

      记者了解到,代持很多是通过与丙类账户交易完成,这类占据银行间市场大半壁江山的非金融机构账户,不乏专营此道之举。丙类账户大多是非上市的中小机构,报表上的名义盈亏对于投资者本身影响并不大。

      内幕交易的做法则更为复杂,其往往涉及非法利益输送。现阶段通过内幕交易进行非法利益输送主要通过异常的结算模式和结算价格来进行。

      据悉,市场上结算模式有款券对付、见券付款、见款付券等。当交易双方在市场上的地位、规模、影响力存在巨大差距的时候,强势方可能最终能达成对自己有利、风险较小,但对弱势方不利、存在巨大风险敞口的付款方式。

      业内人士指出,是否强势则由多种原因构成,当存在内幕交易和非法利益输送时,交易一方金融机构的人员与丙类账户的人员相勾结,丙类账户实质成为强势方,利用有利的结算方式,以及收付款和收付券之间的时间差,实现空手套白狼,甚至还存在金融机构直接低价卖出、高价回购债券等形式向丙类户直接送钱的行为。详见封二·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