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动向
  • A5:公司·融资
  • A6:专 版
  • A7:研究·市场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61:信息披露
  • A62:信息披露
  • A63:信息披露
  • A64:信息披露
  • A65:信息披露
  • A66:信息披露
  • A67:信息披露
  • A68:信息披露
  • A69:信息披露
  • A70:信息披露
  • A71:信息披露
  • A72:信息披露
  • A73:信息披露
  • A74:信息披露
  • A75:信息披露
  • A76:信息披露
  • A77:信息披露
  • A78:信息披露
  • A79:信息披露
  • A80:信息披露
  • A81:信息披露
  • A82:信息披露
  • A83:信息披露
  • A84:信息披露
  • A85:信息披露
  • A86:信息披露
  • A87:信息披露
  • A88:信息披露
  • A89:信息披露
  • A90:信息披露
  • A91:信息披露
  • A92:信息披露
  • A93:信息披露
  • A94:信息披露
  • A95:信息披露
  • A96:信息披露
  • A97:信息披露
  • A98:信息披露
  • A99:信息披露
  • A100:信息披露
  • A101:信息披露
  • A102:信息披露
  • A103:信息披露
  • A104:信息披露
  • A105:信息披露
  • A106:信息披露
  • A107:信息披露
  • A108:信息披露
  • A109:信息披露
  • A110:信息披露
  • A111:信息披露
  • A112:信息披露
  • A113:信息披露
  • A114:信息披露
  • A115:信息披露
  • A116:信息披露
  • A117:信息披露
  • A118:信息披露
  • A119:信息披露
  • A120:信息披露
  • A121:信息披露
  • A122:信息披露
  • A123:信息披露
  • A124:信息披露
  • A125:信息披露
  • A126:信息披露
  • A127:信息披露
  • A128:信息披露
  • A129:信息披露
  • A130:信息披露
  • A131:信息披露
  • A132:信息披露
  • A133:信息披露
  • A134:信息披露
  • A135:信息披露
  • A136:信息披露
  • A137:信息披露
  • A138:信息披露
  • A139:信息披露
  • A140:信息披露
  • A141:信息披露
  • A142:信息披露
  • A143:信息披露
  • A144:信息披露
  • A145:信息披露
  • A146:信息披露
  • A147:信息披露
  • A148:信息披露
  • A149:信息披露
  • A150:信息披露
  • A151:信息披露
  • A152:信息披露
  • A153:信息披露
  • A154:信息披露
  • A155:信息披露
  • A156:信息披露
  • A157:信息披露
  • A158:信息披露
  • A159:信息披露
  • A160:信息披露
  • A161:信息披露
  • A162:信息披露
  • A163:信息披露
  • A164:信息披露
  • T1:汽车周刊
  • T2:汽车周刊
  • T3:汽车周刊
  • T4:汽车周刊
  • T5:汽车周刊
  • T6:汽车周刊
  • T7:汽车周刊
  • T8:汽车周刊
  • 国际金融市场波动性明显上升
  • 通胀形势温和可控 流动性总体显宽松
  •  
    2013年4月25日   按日期查找
    A8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上一版  下一版
     
     
     
       | A8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国际金融市场波动性明显上升
    通胀形势温和可控 流动性总体显宽松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国际金融市场波动性明显上升
    2013-04-25       来源:上海证券报      

      美元汇率先抑后扬,未来可能继续震荡升值

      2013年第一季度,美元总体强势与其他货币全面弱势形成鲜明对比,成为全球外汇市场最显著的特征。

      一是美元汇率先弱势震荡后强势反弹,整体呈小幅升值趋势。受2月中下旬意大利政治僵局引发市场避险情绪上升影响,再加上美国近期数据向好趋势明显,美联储退出超宽松货币政策的预期有所增强,美元指数摆脱1月份的弱势震荡格局。截至4月16日,美元指数收于81.749,较2012年末升值2.48%。

      二是欧元对美元汇率先扬后抑,整体呈小幅贬值趋势。1月份欧债危机有所缓和推动欧元对美元小幅升值,但随后两个月意大利大选陷入僵局以及塞浦路斯开征存款税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欧债短期风险,推动欧元对美元汇率持续贬值。截至4月16日,欧元对美元汇率再次反弹至1.3177美元/欧元,较2012年末贬值0.13%。

      三是日元持续大幅震荡贬值。日本央行1月底宣布上调通胀目标至2%,并同时承诺在年初启动开放式购债行动,再加上日本央行新任行长可能继续推动日元贬值,日元在2月至4月中上旬继续震荡贬值。截至4月16日,日元对美元汇率收于97.54,较2012年末贬值12.44%。

      四是美元相对强势以及日元、欧元等货币竞相贬值致使新兴市场货币汇率走势出现分化。截至4月16日,印度卢比和巴西雷亚尔对美元汇率较2012年末分别升值1.55%和2.95%,俄罗斯卢布对美元汇率则贬值2.56%。

      展望后市,鉴于美国经济增长前景较欧元区、日本等发达国家更为光明,美联储今年基本不会再扩大量化宽松规模,下半年甚至有可能开始缩小资产购买规模,美元具备中期走强的动力,考虑到欧洲政治风险间歇性扰动对美元汇率产生的波动影响,美元汇率年内可能呈现波浪式上涨。在此背景下,欧元汇率将可能在低位宽幅震荡;日元或将在持续大幅贬值后出现回调,但整体仍保持贬值趋势;新兴市场经济体货币汇率可能随着经济的不断复苏开始触底弱势反弹。

      全球股市走势分化,美日股市或将延续强势

      2013年以来,全球股市走势出现分化。一方面,由于美国经济复苏势头逐渐明确,日本“安倍经济学”效力开始释放,美国和日本股市涨势喜人。另一方面,欧债危机局势出现反复,而新兴经济体经济缺少亮点,欧洲和新兴市场主要股指全面走弱。

      美股表现抢眼,连创新高。一季度以来,道琼斯指数与标普500指数多次刷新收盘价以及盘中价的历史最高纪录。截至4月17日,美国三大股指道琼斯工业指数、标普500指数和纳斯达克指数较2012年末分别上涨11.56%、8.82%和6.13%。

      展望未来,支持美国股市强势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美国经济复苏的势头基本确立。二是美联储短期内不会退出量化宽松政策。三是美国企业特别是科技股盈利预期较好或将推动美股上行。但美股未来下行风险也不容忽视。其一,美联储的宽松货币政策一旦出现实质性松动,美股或面临方向性选择。其二,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关于财政减赤和债务上限的博弈若旷日持久恐会打压股市。因此,美国股市在屡创新高后上行速度或将趋缓,维持强势震荡的可能性较大。

      欧洲股市受经济数据疲弱以及欧债危机出现反复的影响走势艰难。截至4月17日,德国DAX30指数和法国CAC40指数较2012年末分别下跌1.44%和1.15%。展望后市,欧股弱势震荡的概率较大,原因有三:首先,欧洲经济前景黯淡,失业率居高不下。其次,意大利政治前景不确定性加大,对意大利能否坚持紧缩措施将产生较大影响。第三,在西班牙和希腊债务形势未见根本好转的情况下,斯洛文尼亚、塞浦路斯等国的经济增长前景和金融系统稳定都令人担忧。

      日本股市在安倍经济学的推动下涨势强劲。截至4月17日,日经225指数较2012年末上涨28.74%。展望未来,在安倍晋三连续推出财政刺激方案以及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坚决执行超宽松货币政策的情况下,日本股市继续上涨的动力依然充足,但需注意股指冲高回落的可能性也在增加。

      新兴经济体主要股指全面下挫,截至4月17日,巴西BOVESPA指数、俄罗斯Micex指数和印度孟买30指数较2012年末分别下跌13.24%、9.61%和3.58%。展望未来,新兴经济体经济有望摆脱低迷,股市触底反弹的概率增大,但需重点警惕国际游资频繁流动造成的股市剧烈波动风险。

      国际金价“高台跳水”,国际油价震荡下挫

      自去年10月创下阶段性高点后,国际金价开始震荡回调。今年第一季度,金价延续了此前缓慢而有节奏的下调势头。但进入4月份以后,国际黄金市场风云突变,金价先是加速震荡下跌,后又惊现“断崖式跳水”,纽约黄金现货价格4月12日及15日分别下跌了5.04%和9.07%,分别收于1482.75和1348.21美元/盎司,连续跌破1500、1400两个大关,创下30年来现货黄金两天内的最大跌幅。

      关于本次国际金价暴跌的原因,市场众说纷纭。我们认为,应分几个层面看。

      首先,从触发因素来看,塞浦路斯及其他欧洲国家可能抛售黄金储备的传言是本次金价下跌的直接导火索。

      其次,高盛、瑞银、大摩等国际机构和投资者集体唱空黄金市场,在国际黄金市场具有标杆性地位的多家大型黄金ETF基金自年初开始大幅减持黄金仓位,市场上逐渐形成对黄金的看空论调。

      其三,从基本面来看,随着美国经济复苏数据改善,美联储可能逐步缩小量化宽松规模乃至提前退出非常规货币政策,这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黄金的投资基础。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因素虽然可以作为解释国际金价下挫的一般性因素,但却难以解释为何金价在短时间内出现历史性暴跌。我们认为,随着黄金的货币属性日趋减弱,金价的涨跌实际上是跟金融机构的操作策略密切相关。

      本次金价暴跌的主要原因应是机构的蓄意卖空,即控制国际黄金主体仓位的金融大鳄通过对黄金市场集中做空来打压金价。而机构蓄意做空的背后或另有深意——美联储可能出于维护美元霸权的目的,成为组织本轮黄金市场大跌的幕后推手。从历史看,曾有过美联储操纵金价的先例,且本次国际黄金被抛售的规模十分巨大,因此不能排除人为操纵的嫌疑。

      自年初以来,国际油价走势呈现两个特点:一是国际油价在一季度延续了去年底的弱势震荡态势,二是作为国际原油两大风向标的英国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美国WTI原油期货和的价差显著缩小,由年初的15美元收窄至近期的11美元。

      推动国际油价下跌的主要原因如下:一是大宗商品的整体格局发生改变,二是原油的供需基本面有所变化,三是美国积极推行“能源独立”战略,大规模开采利用页岩气等非常规能源,从而影响了世界能源结构,特别是降低了对原油的需求。四是美元近期走强进一步打压以美元计价的原油价格。

      基于上述因素,我们预计国际油价中期将延续跌势,在夏季消费高峰到来之前,WTI原油可能下探80美元/桶。

      国债市场出现分化迹象

      2013年第一季度,国债市场出现分化迹象:大部分发达国家国债收益率延续了下降态势,个别发达国家国债收益率则小幅回升。从更长时间的比较看,发达国家都处于融资成本下降的通道之中。国债收益率长期下降、短期分化的特征表明:发达国家的融资困难已经明显缓解,但欧债危机并未彻底终结,部分欧洲国家近来又开始出现局势恶化的迹象,而日本超出预期的宽松货币政策已经取得压低长期收益率的一定成效,美联储一季度流露出的退出宽松政策论调则已引致美国国债收益率的短期上行。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3月爆发的塞浦路斯危机虽然引起了国际媒体的广泛关注,但其对国际金融市场的直接冲击较小,其他欧洲国家的主权违约风险并未明显上升。

      展望第二季度,国债市场的分化态势可能加剧:由于欧债危机尚未结束,且呈现出向复合型危机演化的趋势,因此,欧洲重债国的国债收益率恐将延续震荡态势;欧洲核心国家的国债收益率则可能继续在低位小幅震荡;在黑田东彦超出预期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下,日本国债收益率有望继续维持在当前的绝对低位;而受美联储在维持宽松货币基调的前提下,可能于年内适时缩小资产购买规模的影响,位于低位的美国国债收益率面临一定的上行压力,考虑到黄金避险功能受损将导致美国国债市场进一步受到资金追捧,避险需求有望对冲这种上行压力,因此,美国国债收益率可能将在两种力量的拉锯下呈现出低位震荡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