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观点·专栏
  • 5:公司
  • 6:市场
  • 7:市场趋势
  • 8:开市大吉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迎接资产证券化时代的到来
  • 股基仓底提升难言“加仓” 债基受累降杠杆收益受挑战
  • 一千万可设立种子基金
  • 新华商品交易所鸣锣开业
  • 中国证券业协会:完善证券行业调解机制
    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  
    2013年5月2日   按日期查找
    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 2版:要闻
    迎接资产证券化时代的到来
    股基仓底提升难言“加仓” 债基受累降杠杆收益受挑战
    一千万可设立种子基金
    新华商品交易所鸣锣开业
    中国证券业协会:完善证券行业调解机制
    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迎接资产证券化时代的到来
    2013-05-02       来源:上海证券报      

      迎接资产证券化时代的到来

      近期与债券市场发展相关的重大政策接二连三出台,给人以很大的想象空间,其中,有几个政策涉及资产证券化业务。首先是证监会在2月末发布的《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对券商从事资产证券化业务进行的全面的规定;然后是3月末银监会颁布的《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即银监会八号文),对于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尤其是“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理财业务提出的全面的监管要求;最后,上交所也在3月末发布公告,为资产支持证券提供转让服务。这些政策的密集出台似乎预示着,国内债券市场资产证券化的时代可能会很快到来。

      资产证券化,顾名思义就是将非标准化、流动性差的资产变为标准化、流动性好的资产,被证券化的资产可以是实物资产,也可以是信贷资产、证券资产等金融资产,通过中介机构将基础资产集中购买和重新拆分并转让,对基础资产转让方而言可以实现资产从表内向表外的转移,对投资者而言则可以满足其三方面的需要:一是实现信用增级,通过引入外部担保人或内部分层设计,资产证券化产品可以满足不同信用风险偏好的投资者需求;二是将非标准化资产进行标准化处理,在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面值、期限、现金流特点等方面都可以与普通债券类似,使得产品透明度更高,更容易被市场投资者接受;三是实现流动性,因为实现了标准化,资产证券化产品可以比非标准化资产更容易进行定价和转让。因此,资产证券化产品是可以实现多方共赢的金融工具。

      资产证券化产品在发达国家的债券市场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至于一些教科书将其与普通债券和债券衍生品并列,作为债券市场的三大金融工具之一。以美国为例,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的资产证券化发展速度非常迅速,传统范围涵盖了抵押担保证券、信用卡贷款、助学贷款、房屋净值贷款、汽车贷款等基础资产,根据美国债券协会的统计,到2006年底,抵押贷款证券化市场的规模达到3.9万亿美元,资产证券化市场的总规模接近9万亿美元,远大于国债4.3万亿美元和企业债5.2万亿美元的市场规模。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前,其国内很多资产证券化产品层层打包过度增信,结构越来越复杂,投资者也很难真正理解其中的风险,最终成为金融危机全面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由此可见,过度的资产证券化也有潜在的不稳定性,但适度的证券化对整个金融体系而言肯定是利大于弊。

      我国的资产证券化试点始于2005年,当年央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之后建行和国开行推出了首批试点产品,2007年启动了第二批试点,之后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直到2012年时隔5年以后才启动了又一轮试点。但从现阶段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来看,大规模推行资产证券化的市场基础已经越来越趋于成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从基础资产供给方来看,近年来通过信托贷款、委托贷款、银行票据等方式进行的表外融资业务规模已经非常庞大,银监会八号文颁布以后,这些传统的非标准化债权都面临着“标准化”问题,这将给资产证券化业务提供大量可供证券化的基础资产,而从更加长远来看,2009年以来银行体系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的问题更加严重,信贷资产证券化有望成为将来银行改善其资产负债结构的一个重要途径;其次,从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需求来看,在当前全民理财和金融工具创新速度很快的背景下,无论是基金、券商等机构投资者还是广大个人投资者都渴望有更多收益率较高、价格和信用风险可控的金融产品可供选择,随着市场化的进一步深入,未来市场上会出现更多能够替代存款的投资理财工具,而资产证券化品种正好为这些投资理财工具提供很好的对接;最后,从资产证券化的经验和资源储备看,经过了前几轮试点的情况看,各类参与主体都具备了一定的产品设计、定价等经验,这能够为将来进一步拓展基础资产的范围,设计和投资相对更加复杂一些的产品提供良好的基础。

      随着近期一系列新的法规颁布,笔者相信中国资产证券化的大门正在逐渐开启,这将成为未来债券市场发展潜力最大的业务之一,而一系列新的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陆续出现,也将使债券市场的投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