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观点·专栏
  • 5:公司
  • 6:市场
  • 7:市场趋势
  • 8:艺术资产
  • 9:开市大吉
  • 10:专版
  • 11:专版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专访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海外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私募
  • A16:基金·人物
  • 债市代持灰幕被揭 债基投资者难“淡定”
  • 专家:债市清查无需过度解读 中性看待债券市场投资机会
  •  
    2013年5月6日   按日期查找
    A14版:基金·互动 上一版  下一版
     
     
     
       | A14版:基金·互动
    债市代持灰幕被揭 债基投资者难“淡定”
    专家:债市清查无需过度解读 中性看待债券市场投资机会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专家:债市清查无需过度解读 中性看待债券市场投资机会
    2013-05-06       来源:上海证券报      
      卢杨:
      债市去杠杆仍需过程
      虽然债市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开始释放,但无论从收益率还是信用利差方面,吸引力并不是太大,机构去杠杆仍需一个过程。建议稳健的投资者选择暂时观望一下。
      刘亦千:
      短期侧重配置
      偏利率债基金
      目前债市存在较大的抛压压力,收益率水平处于历史中位水平,吸引力不足,建议中性看待债券市场的投资机会,立足债券型基金的配置价值适当配置,结构上短期内侧重配置利率债基金,警惕信用债的短期下调风险。

      时间:2013年5月2日14:00-15:30

      

      地点:中国证券网(www.cnstock.com)

      嘉宾

      卢杨:好买基金分析师

      

      刘亦千: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分析师

      参与互动人数:6402

      峰值访问数:1328人

      发帖数:813帖

      定义代持养券

      游客80361问:代持是否一定违规?投资者怎么判断,在日常投资中又该如何防范相关风险?

      刘亦千:债券代持是指在银行间市场通过不转移实质所有权的交易,而请他人代其持有债券的业务,实质上是一种口头达成的类似债券回购或质押融资的行为。

      具体是否违规目前尚未定论,一般认为是否违规需看待代持的目的,如果涉及利润转移和利益输送,或已逃避现行监管模式,那么将被视为违规。对于债券代持带来的风险,在基金报表中将不会体现,投资者难以触及因此也难以判断,相应风险防范将依赖于监管机构的监管力度。

      卢杨:债券代持是债券交易的一种手段,是否违规,要看其代持的目的如何。如果涉及利益输送或者违规做大丙类账户,这种行为是监管层所不允许的。央行在要求商业银行实施内部自查,防范债券交易风险的同时也表态将规范代持业务而非取消。可以看出央行的目的并非在于加深债市的波动,而是防疏堵漏。

      投资者其实较难有效判断债券的违规代持。由于债券交易多为银行间市场,通过询价的模式交易,投资者基本触及不到。风险的防范更多应该由监管层来控制。

      游客62453问:所谓的代持养券在业内到底是否合理?很多基金不得不通过代持进行合理避税,取消代持是否会对基金业绩造成影响?

      刘亦千:目前没有定论说明代持养券是违规行为。取消代持行为将降低部分基金的债券资产杠杆水平,从而降低债券基金的风险收益水平。

      

      监管背后的影响

      游客12467问:债券市场行情是否会在此事件后偃旗息鼓?债市清理对债市是利好还是利空?

      刘亦千:债券市场行情主要受宏观经济和利率周期影响。长期而言,对债市清理有利于债券市场长远发展。

      卢杨:过去2年,标债和非标债市场都经历了大发展,其中必然也衍生出大量问题。近期密集出台的对标债和非标债的规范措施,短期当然有阵痛,方向却是正确的,并可提前控制风险的进一步扩大,规避系统性风险的发生。监管层希望通过多方位的组合拳来加强对债市的整顿和监管,提前锁定风险点,这也是为未来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铺平道路。

      游客98765问:万家货币此前在货币基金中业绩独树一帜,现在爆出也是通过代持放大收益。这类做法是否合理?类似高收益基金还能买吗?

      刘亦千:代持实质上放大杠杆,提升收益的同时也提高了风险,建议投资者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选择。

      卢杨:万家是否违规代持放大货币基金收益,暂时无法印证消息的有效性。如果市场上有通过这样形式操作的,势必会对未来的收益产生影响。货币型基金的平均年化收益在3.5%左右,即便从一季度的高点回落,空间也不大。

      游客35670问:基金和其他固定收益类产品相比,产品相对透明度更高,风控也更为严格,基金也出现类似违规行为,这是否意味着其他固定收益类产品风险更高?

      刘亦千:我同意您的观点。基金仍然是目前市场中最为合规的产品,即使出现了一些违规的行为,其行为的程度也是同类基金中较低的。

      游客13452问:目前很多业绩居前的基金都是中小基金公司发行的产品,这是否意味着这些产品代持养券更普遍,产品风险更高?

      刘亦千:债券基金的业绩来自于基金经理的选券能力、券种配置能力还是杠杆水平,绩优基金的优秀业绩否全部来自于代持养券并无实证,也没有实证说明绩优基金代持养券行为更为普遍,建议无需过度解读相应行为。建议根据基金的历史管理绩效和自身风险承受能力来选择合适产品。

      卢杨:没有具体的数据表明中小基金公司的代持养券更普遍。代持养券是债券交易的一种手段,关键看其交易的目的是否合规。未来监管层也会进一步完善、规范相关政策。

      

      后市债基如何投

      游客80361问:后续债市是否值得投资,偏债型基金有何投资策略?

      卢杨:从长周期以及资产配置的角度看,债市还是有值得投资的价值。尤其在经历此次整顿后,一些风险点会被更为有效的监管、排除。虽然债券市场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开始释放,但无论从收益率还是信用利差方面,吸引力并不是太大,机构去杠杆仍需一个过程。稳健的投资者,可以选择暂时观望一下。

      刘亦千:目前债市存在较大的抛压,收益率水平处于历史中位水平,吸引力不足,建议中性看待债券市场的投资机会,立足债券型基金的配置价值适当配置,结构上短期内侧重配置利率债基金,警惕信用债的短期下调风险。

      游客98782问:我今年初刚投了一只债基,最近代持的事情那么凶,会不会有影响,我是否该赎回?

      刘亦千:代持行为一直存在,仅在近期受到监管层重视,信息披露较多。其风险与既往债市一致,不存在明显的风险点,建议不要对该现象进行过度解读。

      卢杨:债券型基金本周以来的平均收益为-0.44%,并未出现大幅下行的情况。监管层的目的并非在于加深债市的波动,而是防疏堵漏。投资者可以再观望一下。

      游客63566问:债券市场黑幕这么多,以后收益率很高的债券产品还能追逐吗?购买债基应该遵循什么标准?

      卢杨:债券型基金分为纯债和偏债两种。从配置的角度出发,投资者选择债基时更应该关注债基的纯债投资能力。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对纯债和偏债基金进行区分。因为大幅超出债券市场合理收益的部分很可能是来源于股票部分的投资。一些历史业绩稳健,且基金经理管理时间较长的产品值得关注。

      刘亦千:建议一方面关注该基金管理人的选券能力、券种配置能力还是杠杆水平,另一方面根据基金的历史管理绩效和自身风险承受能力来选择合适产品。无需过度解读当前的债券市场清查工作。

      (本报记者 丁宁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