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宏文
基金业内年初以来一直高涨的心气,在近来似乎淡了不少。
一方面是,刚过去的债券投资市场的稽查风暴,令行业内蓦然受压。尽管,短期内有调查规模不再扩大的消息传出,但对于素来敏感的行业神经来说,此一波的冲击估计会令得行业不少公司的推广势头转低,影响有可能会持续至3季度。
另一方面,则是创新步骤放慢的报道渐渐增多。曾经高歌猛进的产品创新,在3月份后突然放慢,业内颇多揣测。一些预期中的创新产品、创新方案没有如期披露,更令人心气有所影响。以至于上周开始出现诸如,“春季攻势落空,基金规模缩水”这样的语调的声音来。
不过,细细想来,似乎又没有太多值得叹气的地方。
到目前为止,绝大部分的悲观判断和情绪,都来自于揣测。诸如监管力度加大、创新力度减少的判断也只有几个个体事件的佐证,至于一些稽查事件的发生,本身有长时间的酝酿,多部门的协调,似乎难以归结到监管部门的人事变动上。
创新是个重要的方面,因为,创新寄托着行业的希望。但从现在来看,迄今为止创新势头并没有明确中止、调整的表态。业内看到的也只是几个礼拜创新产品批复的等待,这件事情推回至两年前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而且这项事情本身的意义还很难说,究竟最后结果如何,还要看未来创新推进的速度。
如果仔细看下,除了产品创新速度不及以外,相关的规章该出台的、该征求意见的仍在正常进行,这至少证明,对行业最重要的基金法修改实施的配套步骤仍在正常推进。这才是真正关乎行业大局的事情,这一点不变,则行业的发展态势不会逆转。
回头而言,近3年里市场管理机构的政策和人事变化目不暇接,让投资者时有跟不上形势之感。目前暂时等待和整理下未必无益,避免了一味快马加鞭,或许也避免了欲速不达的风险。政策推出和行业变革有疾有徐,也符合自然之道。
至于一季度的规模缩水,则更加牵强。且不说300亿实属微量。只要看看往年的数字,1季度的缩水其实再正常不过。年末冲量的基金要赎回,年初行情上涨的资金要落袋为安,这些都是1季度规模缩水的正常表现。
说到底,一口吃不成个胖子,基金行业的问题不可能一日解决,行业的发展步骤也不可能一日扭转。风物长宜放眼量,无论是从业者还是旁观者,还需要些长远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