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特别报道
  • 5:特别报道
  • 6:要闻
  • 7:海外
  • 8:金融货币
  • 9:证券·期货
  • 10:证券·期货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公司·价值
  • A7:研究·数据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马明哲定调平安科技金融转型路径
  • 星展人民币点心债再受追捧
  • 高盛:通过并购
    实现上市退出或成新趋势
  • 华鼎创富担保案开庭涉嫌骗贷逾20亿
    表外失控放大金融风险
  • 温州银行业不良贷款
    20个月来首现“双降”
  • 人保寿险再增资偿付能力提升至180%
  • 中国人保与AIG拟成立合资销售公司
  •  
    2013年5月31日   按日期查找
    8版:金融货币 上一版  下一版
     
     
     
       | 8版:金融货币
    马明哲定调平安科技金融转型路径
    星展人民币点心债再受追捧
    高盛:通过并购
    实现上市退出或成新趋势
    华鼎创富担保案开庭涉嫌骗贷逾20亿
    表外失控放大金融风险
    温州银行业不良贷款
    20个月来首现“双降”
    人保寿险再增资偿付能力提升至180%
    中国人保与AIG拟成立合资销售公司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高盛:通过并购
    实现上市退出或成新趋势
    2013-05-31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石贝贝 颜剑 ○编辑 孙忠

      

      在国内A股首发上市需排队的背景下,企业会考虑通过并购实现借壳上市、转向国际资本市场、以及由PE退出带动并购的方式。而跨境并购主体则从国企主导转变为有更多民企、基金类公司参与,卖方市场上可供出售的资产也在增多。高盛高华证券董事总经理、高盛亚洲地区(除日本外)自然资源行业组联席主管朱寒松昨日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时作出上述表态。

      对于当前国内外并购市场呈现出来的趋势,朱寒松说,国内并购仍以集团内部重组、整体上市等为主,也出现一些公司以并购方式借壳上市,但行业整合驱动的并购案例目前仍较少。

      在国内A股首发上市“排队时间长”的背景下,不少企业也开始考虑通过并购实现借壳上市。朱寒松认为,在实际操作中,这种方式也存在难以找到合适的“壳”、审批过程长、消息泄露等风险。

      除此方式之外,未来可能会出现中国企业寻觅国际资本市场上市、以及 “企业创始人、PE一起将公司整体出售,进而带动国内或跨境的并购浪潮,但这是否会成为趋势仍需继续观察”。

      根据已披露的交易数据分析,国有企业积极锁定原材料、能源和资源型的投资目标。对于民营企业而言,高科技、消费类行业则更具吸引力。

      朱寒松还观察发现,中国企业对于海外成熟市场的资源、基础设施类投资成功率较高,一般都能实现预期目标,因为中国在能源资源方面缺乏,而中国企业在此方面进行海外投资通常可获得相对高回报。

      然而,朱寒松提醒道,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时需注意投资时机、以及产品类型的选择。“比如,以前中国企业投海外的矿业企业较多,但随着中国城市化、中产阶级增长等,会对高质量农产品形成爆发性需求,而澳大利亚本身就又是一个农业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