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李虎 ○编辑 陈羽
齐白石老先生曾经给刚满两岁的李小可画过两条鲶鱼,题字“二岁小宝”。“小宝”是李小可的乳名。住在大雅宝胡同的李小可,当年的邻居都是大师。前院是画国画的李苦禅,旁边是画油画的董希文,挨着董家的是张仃、周令钊和吴冠中,后院还有黄永玉、王朝闻、叶浅予、李瑞年。齐白石和徐悲鸿也是他家小院的常客。
在一般人看来,跟这里头任何一位见上面、说上话,就很了不得;在李小可和院里的其他孩子看来,这些人就是自家长辈。和潘公凯的少年经历不同,李小可的艺术之路凝聚了父亲李可染的太多心血。他学画画似乎是命里注定的事,甚至他的命都是拿画换来的。1944年李小可降生在重庆金刚坡,为了筹集生孩子的钱,父亲李可染特地在重庆办了场水墨画展。
告别童年时代的李小可的画艺已经在同龄孩子中出类拔萃,顺利考上了中央美院附中。然而上到初二时,中苏关系紧张,满怀爱国热情的李小可受父亲鼓励随几个同学一起参了军。到了部队,李小可不但发挥长处做了宣传干事,满连队的画黑板报,而且能文能武,在部队打靶时曾创下过打满环的优良记录。好景不长,随着父亲李可染在“文革”中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李小可也被迫放弃其军旅梦想,到北京郊外的一个钢厂当起了工人。
随着“文革”结束,李可染被政府部门再次重用,要在古稀之年再创作一系列祖国河山的作品。李小可就此回到父亲身边担任助手,陪伴父亲纵横大江南北,得到父亲亲身传授。
1989年,李可染在世的最后一年,李小可画了一幅六米的北戴河日出,父亲看后在画上题了自己的名字。由此可见,李小可在父亲临终前,已经基本继承了父亲绘画的风骨。
2012年保利春拍,李可染的《万山红遍》以2.93亿元成为当季春拍标王,震动了当时的艺术界。现如今李小可已经成为新时代国画家的领军人物。他的画工虽深受父亲熏陶,却并未全盘吸收父辈之法,终于在父辈风格之外独树一帜。这从李小可2011年的作品《崇山茂》中可见一斑。和父亲《万山红遍》比起来,李小可将青松、瀑布画的更加清奇古峻,与父亲喜欢大笔挥毫的层层渲染不同,李小可用笔虽然如同父亲一样工整细致,但比起父亲的雍容华贵,更有一种来自钢铁工人锻造后的沉稳扎实。
如今的李小可很忙。他不但要在各地组织或出席各种父亲画展活动,还要带领自己的弟子将父亲多年研究的李氏山水传承下去。随着艺术市场的蓬勃发展,李小可还要注意在市场中冒
用父亲名号作假的事情。他曾经多次在拍卖公司进行作品预展时指出所拍作品非父亲所作,维护了艺术投资人的权益。在这个媒体频造大师的年代,李小可这位大师之后,在用自己踏实走过的每一个脚印,去维护与证明父亲的如山声誉和自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