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上证零距离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研究·市场
  • A7: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8:艺术资产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8.6亿港元入主深圳科技
    朗诗地产借壳登陆港股市场
  • 受益军力增长与民品应用
    航空发动机产业前景可期
  • 内地房企香港借壳潮未退
  • 需求疲软利润大减
    化工行业6月份难言见底
  • 明星电力
    放弃柳树电航项目开发
  • 立思辰
    获武器装备科研二级保密资格
  • 信息大全
  •  
    2013年6月19日   按日期查找
    A4版:公司·纵深 上一版  下一版
     
     
     
       | A4版:公司·纵深
    8.6亿港元入主深圳科技
    朗诗地产借壳登陆港股市场
    受益军力增长与民品应用
    航空发动机产业前景可期
    内地房企香港借壳潮未退
    需求疲软利润大减
    化工行业6月份难言见底
    明星电力
    放弃柳树电航项目开发
    立思辰
    获武器装备科研二级保密资格
    信息大全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受益军力增长与民品应用
    航空发动机产业前景可期
    2013-06-19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黄世瑾 ○编辑 邱江

      

      近期,军工行业资产整合迭出,点燃了市场对相关上市公司的热情,其中军用航空发动机尤为市场所关注。昨日,航空动力发布重组预案,公司将整体收购中航工业旗下近百亿的发动机资产。受此影响,航空动力股价一字涨停,其他相关公司走势也颇为强劲。分析人士认为,基于军用航空发动机行业的特殊性,其未来良好的发展前景可以预期。

      军用航空发动机前景可期

      航空工业历来象征着工业体系最高难度的一部分,而航空发动机更是被誉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原因在于它需要在高温、高压、高转速、高可靠性下运行,同时还要兼顾耐久性和维护性。在这些相互矛盾的高要求推动下,航空发动机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最精密的工业产品,只有少数国家可以独立生产。

      其中,军用航空发动机由于其对战机性能有重要影响,以及相对普通航空发动机更进一步的制造难度,长期以来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目前,主要军用航空发动机已从早期的活塞式发动机发展到目前的涡扇喷气发动机,其控制系统已从机械控制演进成全权限数字式电子控制系统。从硬件(压气机、涡轮)到软件(控制系统)全方位的制造难度,令世界仅有GEAE(通用动力飞机发动机集团)、P&W(普惠)、Rolls-Royce(劳斯莱斯)、斯奈克玛等少数企业可以生产。

      目前,中国军用航空发动机在技术先进性和型号多样性方面仍有很大的空间。此外,中国空军目前依旧装备大量二代机(以歼-7为主),光大证券分析师陆洲预计中国空军目前三代机的比例约为50%。换而言之,仍有近半军机有更新换代的需求。同时,第四代战斗机的研制也分别在成都与沈阳紧锣密鼓地展开。如果再考虑中国空军正在提升特种机比例,增加运输机数量,未来市场需求依旧十分可观。

      目前,国内主要航空产品生产由中航工业负责,其将下属单位按主营业务划分进各直属单位,其中中航工业发动机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和中航工业商用飞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是航空发动机制造的主体。市场人士透露,航空动力、中航动控、成发科技、中航重机分别负责发动机整机及关键部件、发动机控制系统、发动机部件和传动系统及发动机锻铸部件的制造。

      期待非航与民品业务发力

      虽然作为高端军工产品,航空发动机将长期享受稳定的增长与利润。但是,政府采购的本质也决定了其增长存在预期中的“玻璃天花板”。与此类似的是,作为国际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航空发动机乃至军机等军工产品的对外贸易的价格、规模和对象也同样受到政策“有形之手”的操控。

      不过,在利用军用航空发动机掌握核心机技术后,向民用航空发动机可以产生正向的技术迁移,因此发动机行业有望从民用领域“分得一杯羹”。上世纪70年代,斯奈克玛与GE共同研发的F101军用涡扇发动机案例,即说明核心机对于后续型号挖潜的重要性。

      F101研发成功后主要运用于B-1系列战略轰炸机,在降低了涵道比、提高了增压比后改装衍生出F101DFE发动机,后者的生产型F110广泛运用于美国三代机的主力——F-14系列、F-15系列和F-16系列战机上。

      几乎与此同时,F101的核心机进行另一路改动,为运输机和大型客机等提供动力,是为CFM56发动机。至今,CFM56发动机共生产超过20000台,广泛运用于波音737、空中客车A320、A340等多种民航客机。

      在发动机领域以外,航空发动机由于其极高的技术复杂度和加工难度,同样在大量民用领域有广泛运用。例如,成飞集成长期利用航空零件数控加工业务为汽车制造企业进行模具加工。而航空发动机进行改造后可进行燃气轮机的生产,下游用途更是十分广泛,如用于发电、船舶动力等。中航工业旗下的黎明公司拥有一款拳头产品——R0110重型燃机,预期输出功率114.5MW。据中国航空报的报道,在R0110母型机基础上,可以实现60MW、160MW与200MW以上系列燃机。R0110舰用型号论证工作已经开展,可以作为中型常规航空母舰的主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