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一扫二维码,也能缴付电费了。
上海电力公司近日在浦东地区试点推出了二维码账单,申请了电子账单的居民只需一台可以上网的手机,便能凭手机收到的短信在网上直接支付或持短信上的二维码信息在营业网点缴付电费。神奇的二维码正催生出一个服务社会大众的IT产业;万花筒般的二维码在为智能手机持有者提供各种信息的同时,也为开发者赚得满桶银两。
二维码是用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二维方向)上分布的黑白相间图形,是所有信息数据的一道“入口”。因为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都可以存储信息,能存储汉字、数字和图片等信息,因应用领域非常广阔。说白了,二维码就是一个信息“链接”,将一组信息浓缩进一个能快速用手机读取的小小的黑白方块符号中。在智能手机上安装二维码识别软件,就可拿手机对着二维码拍照,即刻获取有关信息。外出办事,在大街上遇见一广告写着令人心动的广告词,旁边印有二维码,你行色匆匆,来不及细看,信手用手机将二维码拍下来,闲暇时可以通过“链接”在网上详细浏览。
去年,在拥有3亿用户的微信推动下,通过二维码实现服务功能的产品迅速进入国人的眼球。这一年,新浪微博宣布正式上线二维码,提供三项服务:打开个人资料页快捷互粉、打开指定网页、直接打开已输入特定内容的微博发布框。此外,搜狗输入法、阿里巴巴旗下的聚划算和支付宝、大众点评网等众多互联网企业都已前后开通了二维码。与此同时,专做二维码软件业务的灵动快拍、我查查和提供硬件并为客户认证的上海翼码、银河传媒等都在加速布局。
互联网巨头入局,让二维码业界很亢奋。乐观者表示,二维码成熟产业的价值可与搜索引擎比肩,三年内二维码将会撬动千亿级市场。二维码产品衍生价值可归结为三类:一是线上资源通道,无论是App(第三方应用程序)下载还是url(网页地址),都可以扫描后快速访问;二是品牌信息推广, 此为二维码目前主要的表象形式,一种新的营销和展示方式;三是通过O2O电商消费,包括支付、获得优惠、比价、商品质量保证溯源查询等。
不过,当下在中国,二维码离普通大众尚有一段距离,还远没有形成产业规模,其发展瓶颈显而易见。
为探求究竟有多少用户会去扫描二维码这个黑白相间的四方格,咨询公司思睿高(Siegel+Gale)针对某次车展做了一份调查,结果显示,参观者选择当场记录展会提供的信息的占57%,选择回去在网上搜索的占45%,而选择扫描二维码的只占13%。显然,大众扫码习惯还未养成。更令人尴尬的是,某二维码企业曾与上海某免费地铁报纸合作一个月扫描购物,结果加起来只有不到2000人扫码。
二维码本身没有什么价值,只是一种工具性产品,况且二维码技术又是开源的,没有技术壁垒,其商业模式很多又很芜杂,没有固定的盈利模式。而每一款产品、每一种技术乃至每一种服务都需要良好的商业模式支撑,才能接市场地气。由于二维码的特性只是一种信息展现,如果“扫”后没有良好的商业模式跟进,那就难以保证二维码不会再次夭折。几年前二维码就曾火过一回,只有短暂的亢奋就销声匿迹。
二维码容易复制而没法防伪,这个软肋十分明显。简单的二维码属于开源代码,加密与解密转换完全是开放的,这对一些需要信息加密的产业和企业造成了困惑。二维码制作成本低、免费开源,生成免费、简单的二维码的工具较多,黑白方块中潜藏着不小的安全隐患。有的二维码的生成及扫描工具本身就是病毒,也有的二维码扫描的链接是恶意的。而很多手机用户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识,如果在猎奇心理的驱动下,见码就扫,最容易中招。而要是消费者形成了戒备心理,那二维码就没有活路。
但这都阻挡不住我们对二维码产业的期待:一方面,手机屏幕方寸之地有限,输入和展示空间有限,给二维码的市场扩张提供了商业机会;另一方面,二维码可衍生出多种应用,完成线上线下的整体性贯通,为电商提供渠道支持,有一定的生命力。
眼下商家要做的事就是耐心培育市场,积累客户,汇聚人脉。在国人还没有大规模接受这种迷宫式的技术之前,就迫不及待地奢望借二维码打通O2O的任督二脉,是不现实的。厂商不妨先在细分领域深耕细作,培养起用户的扫描习惯后,再将其引入其他领域,接受更多的二维码功能。而且一开始别急着收费,别一登场就急着叫卖,把客户吓走。前期的投入可能会有一定资金风险,但谁能在市场冷遇中坚守,谁就能有所斩获。
融入了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电子商务和云计算等四重概念的二维码,其合适的商业模式还有待于在积累用户的过程中慢慢探索,这注定是个漫长的过程,更需要耐心和持久力。因此,徐徐渐进,款款而行,二维码才有未来。
(作者系晶苏传媒首席分析师,财经媒体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