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二十多年间,从中诚信集团的创始人,到潜心研究宏观经济的学者,中诚信集团董事长、人大经济研究所所长毛振华见证了中国经济的起起伏伏,更对评级行业有着旁人无法企及的理解和感悟。
6月15日,他在人大发布的其最新宏观经济研究报告中指出,目前城镇化的核心在于“加快”两字,其中融资渠道自然少不了债券市场,而评级行业也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受益匪浅。
不过,记者关于目前评级乱象的提问,还是打开了毛振华的话匣子。他认为,一些评级确实存在虚高,但这种乱象是整体市场环境所造成的,评级乱象的治理,还是需要监管层和投资者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在或成为违约元年的2013年,他呼吁建立正常的违约机制,因为“只有正常的违约,社会资源才能有效地重新配置,保证经济体快速走出危机”。
对于中诚信市场份额的下降,毛振华显得非常淡定,在他看来,尽管利润短暂下滑,但为了坚持那份“有所不为”的理念,坚守评级业的一方净土,这都是值得的。
⊙记者 王媛 凌云峰 ○编辑 孙忠
很多人都认为今年肯定会出现债项违约案例。我个人认为,这就像“击鼓传花”一样,很有可能第一单公开市场债务违约的风险就出现在某一个债券上。中国债券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不大,但个案风险值得关注,今年非常有可能爆发个案的债务违约案例。
随着经济形势进一步调整,未来有可能出现不是一个企业违约,而是几个企业大面积违约。有些行业比较困难的,有可能随时被牺牲掉。现在债券市场里暗潮汹涌,有一些机构是还不起债的,也有很多机构想赖账,其中既有企业也有地方政府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虽然现在我比较关注民营企业的个案风险,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确是系统性风险。由于中国整个债务总额的规模跟经济规模的比例相比,还是比较低的,基本是种初始负债,债务规模总体是可控的,因此,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也可控
上海证券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近日再次警示中国潜在的债务风险,并称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已经占到GDP的50%,而2012年这样的比例在10%左右,作为对城投债业务较多的评级机构,您如何看待地方其中的风险?
毛振华:宏观变局中尤需防范债务风险,也是我最近研究的一个课题。众所周知,债务风险是全球金融风险的主要诱因,我们一个初步统计是,全球已至少发生了250次以上的国家系统的债务违约。
2007年开始的全球的金融危机,及后来发生的欧债主权危机等一系列事件,基本上都在债务市场,因为债务直接违约以及衍生产品将引发交易的连锁违约,成为整个金融风险的集中爆发因素。
对中国来讲,因为还没有发生过集中债务的危机,所以需时刻保持关注。惠誉、穆迪和标普三大国际评级机构,都对中国的风险做出了警示,虽然有些差距,但最乐观的标普也认为,中国的债务风险已经很大,其中的风险也在不断累积。
而随着宽松的货币政策的不断推动,我国经济也遇到了一种可以预期的风险。现在监管层把防风险提到很重要的议事日程,如发改委已经令某些城投类企业开始自查,虽然现在我比较关注民营企业的个案风险,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确是系统性风险。
就经济而言,2008年后,中国结束了单边上行的经济发展期,现在处于一个波动期,反复向下的波动期。现在面临经济增长的调整压力和过去积累问题的双重压力。我们很关注十八届三中全会定的基调。
我认为,由于中国整个债务总额的规模跟经济规模的比例相比,还是比较低的,基本是种初始负债,债务规模总体是可控的,因此,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也可控。
上海证券报:评级机构在地方政府债评级过程中,现在遇到哪些难点?
毛振华:风险肯定在累积,因为债务规模在变大,对于评级机构来说,在地方政府债评级的最大问题是,由于地方政府平台债本身是个搭建的公司,如何界定其偿还机制,这很重要。
最近我们在内部也对发行人做这样的检查,例如,某地方平台债是个新搭建的平台,有规范的会计师报表,但法律关系有问题。此外,政府用假表报造假的情况也有存在,这也反映出我国在这部分的法律法规很不健全。
还有一些地方政府根本没有意识到这点,压根不认为这是法律问题,其实这是一种欺诈性风险,我们内部都在警惕这种风险。
今年很可能爆发债务违约个案
中国债券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不大,但个案风险值得关注,今年非常有可能爆发个案的债务违约案例;目前这种“零违约”对评级机构来说,也很痛苦,同样也是一种困惑
上海证券报:有人说,2013年是债市违约的元年,随着经济下行风险加大,近期债市风险事件不断,您认为违约风险会如何演绎?
毛振华:其实,从发行人主体评级的角度来看,近几年已经出现违约了,但从具体的债项来看,由于有外部担保,最后违约风险都被一一化解,所谓“谁家的孩子谁抱走”,就是这个道理。因为评级看两根柱子,一根是主体信用,一根是外部支持。
中诚信经历过好几次信用事件,包括此前云投债等,也是我们评级的。其实,延迟了一天还本付息也是违约。过去几年,债务风险已隐隐约约出现了,但政府机构都会想办法还。此前,新中基也是被下调了主体评级,但没被下调债项评级,原因就是发行人的母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支持。
很多人都认为是今年肯定会出现债项违约案例。我个人认为,这就像“击鼓传花”一样,很有可能第一单公开市场债务违约的风险就出现在某一个债券上。中国债券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不大,但个案风险值得关注,今年非常有可能爆发个案的债务违约案例。
随着经济形势进一步调整,未来有可能出现不是一个企业违约,而是几个企业大面积违约。有些行业比较困难的,有可能随时被牺牲掉。现在债券市场里暗潮汹涌,有一些机构是还不起债的,也有很多机构想赖账,其中既有企业也有地方政府。
不过,由于现在中国债市属多头监管,央行、发改委、证监会各管一块,这种像这样在全球债券市场分三个机构监管的国家也不多,每个部门都不希望自己管的这部分市场出事,所以现在债项违约还没出现。
上海证券报:评级机构作为风险的前瞻者,对未来可能出现的违约都做了哪些准备?
毛振华:作为评级机构,其实在债券市场属于弱势群体,收费最低,压力最大,所以我们也很担心违约的出现。但我们也知道,债券市场出现一定的违约率,是市场健康发展的一个基础。
因为只有允许真正的违约出现,才有助于资本市场发展,评级机构才能找到合理的信用级别,有助于投资者合理定价,才能找到合适且对应的投资者,引发整个债市市场的交易、购买、债务评级、债务审批各环节的大变革,这种观点现在也是市场的共识。
由于一些债市的潜规则,我们对市场风险的判断也是错位的,包括对风险的认识。比如说我们看到,监管机构对零违约是容忍的。因为往往出现问题的企业最后都被“兜底”了,在此背景下,投资者认为市场是没风险的,可以“闭着眼睛买债”。
其实目前这种“零违约”对评级机构来说,也很痛苦,同样也是一种困惑。因为评级公司是个商业机构,而做生意的,它既不代表公益,也不是一个传媒。但现在,假定出现系统风险的时候,评级机构会首先成为替罪羊和牺牲者。
所以,我很想呼吁投资者,还有帮投资者管钱的中介机构,能够理性的看待这个问题。事实上,对评级机构压力最大的不是发行人,而是承销商,有些承销商拿了承销费后可以走人,风险留给其他人,所以承销机构的风控部门应该对此高度的警惕。
“评级机构要有责任心”
评级机构犯不着为一个烂公司提高级别,捞取一点奖金,破坏评级机构自己的声誉,欺骗投资者
上海证券报:监管层多次提出要治理评级乱象,您认为如何真正杜绝“出钱买高评级”的现象?
毛振华:评级机构的生命在于独立公正。每个评级机构都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为了保证商誉,评级机构有时也无奈的做出些让步,会丢掉一些案子。比如中诚信作为我国资本市场债务评级的第一个机构,曾经是唯一,后来我们的市场份额有所下滑。
当年,中诚信和穆迪合资的时候,市场份额达到70%左右,最近一段时间降幅较大。原来中诚信是市场份额的第一名,但到了去年,我们在整个企业债评级的市场份额被降至20%以下,2012年中诚信企业债评级市场占有率的只有18%。第一位是48%以上,这家机构评的很多债券即使偏高,也没人找他们,因为他们有很强的“公关能力”。
同时,评级人员的操守也很重要。我知道有的评级公司为了获得市场份额,往往给出的评级会高一点,有的评级公司把一个25万的项目收费几百万。
在中诚信,我们禁止讨论级别和收费挂钩。可以肯定地说,中诚信这个公司在市场里面没有一个人要过一分钱的回扣,没有一次用价格讨价级别的。所以面对市场份额下降,所以现在我们的市场策略就是维持老客户,我们还是有信心的,毕竟这些老客户、大客户还在我们这。
此外,我们也呼吁对评级机构要加强监管,要有职业道德,也要有监督。我们呼吁,评级这个行业的发展真心需要大家的共同维护,尤其在行业风险逐步累积的现在,评级机构更需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来应对有可能出现的违约的情况。
目前来看,虽然违约有助于资本市场的规范发展已成为共识,但在操作上还有可能维持一段时间,因此有些机构可能会放松,但这个有可能砸掉整个评级业饭碗,所以评级机构要随时保持警惕。
相比股票市场融资日益萎靡,近年来债市的飞速发展,整个固定收益产品在整个资本市场的地位逐步上升,这是一个非常潜力的市场,因此,评级机构犯不着为一个烂公司提高级别,捞取一点奖金,破坏评级机构自己的声誉,欺骗投资者。
穆迪带来的经验和启发
美国最困难的时候,尽管一个星期有三家银行破产,但美国毫不犹豫地通过违约,淘汰了这些企业,令社会资源得以重新配置,这是美国再生的一个诀窍,这也是违约和企业破产的意义所在
上海证券报:2006年,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穆迪入股中诚信国际,在这7年多时间里,您认为中诚信从穆迪学到了什么?
毛振华:中诚信现有的内部防范机制,主要得益于和穆迪合资的经验,评级机构应该“有所不为”,这其实是一种心态。作为评级机构的老板,当然希望生意越来越多,每一单都可以拿到,但只是给一个合理的级别而已。很多人说给AA级以上才和我们签单,最后我们只好放弃。
中诚信当初成立的时候,当时中国还没有债券,也没评级公司。1992年,我们搞研究的出身,当时都有个简单的判断,就是一定要走向国际化。原则是选择当时成熟的市场经济有并且还很火、在中国还没有的行业“试水”,再加上当时国际评级公司也在下调中国的主权评级,比较令人恼火,最后就选择了评级这一行业。
成立之初,我们尽量模仿国际优秀的评级机构,一开始,想成为中国的穆迪,因为我们知道穆迪是世界评级的发明者。
我们从穆迪的合资中学到的是,穆迪在操作过程中更加严谨的态度。穆迪就像贵族一样,有钱了可以“有所不为”。后来我们跟穆迪合资,外界有人说,中诚信被穆迪控制了,其实穆迪就来了个总裁,也没啥政治立场,所有的方法还是我们自己的方法,没有变化。
上海证券报:听说您每年都要去美国的金融机构“取经”,今年也去拜访了穆迪,有什么启发?
毛振华:今年4月初,我带了大概20个中国企业家去纽约拜访穆迪,这次对我的启发还是蛮多的。穆迪认为,全球的经济体系来看,美国依然是最健康的经济体,基本上已经确认走出了危机。
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美国过去的经济体系里,特别是在债务的市场体系里面有一套成熟的体制。所以美国最困难的时候,尽管一个星期有三家银行破产,但美国毫不犹豫地通过违约,淘汰了这些企业,令社会资源得以重新配置,这是美国再生的一个诀窍,这也是违约和企业破产的意义所在。
简言之,美国的债务市场曾经出现过巨大的风险,但是并没有摧毁美国经济,正是因为美国在自己的债务体制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够从债务违约中,获取社会资源重新配置的力量,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