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观点·专栏
  • 12:上证面对面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动向
  • A5:公司·价值
  • A6:专 版
  • A7:研究·数据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如何杜绝评级乱象
  • 中诚信集团董事长毛振华:地方融资平台的确是系统性风险
  •  
    2013年6月21日   按日期查找
    12版:上证面对面 上一版  下一版
     
     
     
       | 12版:上证面对面
    如何杜绝评级乱象
    中诚信集团董事长毛振华:地方融资平台的确是系统性风险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如何杜绝评级乱象
    2013-06-21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王媛 ○编辑 孙忠

      

      中国第一家评级机构的逾20年的发展进程,也是我国评级业从小到大的一个缩影。

      “金融危机后,评级业越来越受重视,中诚信走到今天,我还算比较满意,但还不是最满意,主要在于信用评级的市场环境,一些评级还是偏高。”对于目前的评级乱象,中诚信集团董事长毛振华深有感触。

      随着中国债券市场的快速扩容,作为中介机构,评级机构的生意理应更加红火。但一个奇怪的现象是,原先是业内份额第一的中诚信,其增量的市场份额却不断下降。

      记者查阅财汇数据显示,过去一年间,在企业债市场上,鹏元异军突起,市场占有率超30%,排名第一,而中诚信的份额为24%左右。

      “债市不好时,我们反而是第一,现在市场好了,我们反而下降了。”毛振华无奈地告诉记者,中诚信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这是一家评级机构最真实的感受,事实上,这也引起了监管机构的注意。

      此前,主管企业债的发改委曾明文指出,为防止以高评级招揽客户,“以价定级”等现象,将进一步规范信用评级管理,防止评级虚高。尽管监管层曾三令五申,但至今没见对违规评级的一例处罚。

      事实上,一些市场参与者急功近利、不恪守职业道德等,都是外界认为造成评级乱象的原因,但在毛振华看来,其中的原因更为复杂。

      毛振华认为,很多分析师的水平实际是很高,但最后给出的评级结果却不科学,就是由于多方面的压力。他表示,监管层和承销商,都要求达到一定的评级才能发债,无形中为评级造成了一定的门槛,对评级机构的外部压力很大。

      “评级机构赚取的利润最少,是最不愿意给高级别的。”他表示,杜绝评级业的乱象,不是评级机构一家的能够改变的,评级乱象的治理,还是需要监管层和投资者等各方面的努力,来改变目前的市场环境。

      除此之外,对于打破评级乱象,监管层也在做出新的尝试,比如建立中债资信投资人付费的新型评级机构,加大市场竞争,打破行业垄断。

      此外,完善评级业的监管,也颇为重要。央行行长周小川曾经表示,评级监管还有一些工作需要开展和完善,要求在方法论和评级程序方面提供充分的透明度;要有详细的历史记录,使公众和市场参与者能考核评级机构评级效果的优劣等。

      毫无疑问,只有打破了评级乱象,评级行业才能健康发展,但这种现象的出现也是必然,或许正是评级业走向壮大前必须上的一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