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丰慧
面对当下的市况,央行6月24日接连做出两个反应。核心内容有三:央行认为目前流动性总体适度,从总量上看不存在流动性短缺的问题;个别银行存在结构性紧缺,靠内部挖潜、盘活存量解决;要求大行配合央行做好流动性平衡。
央行得出“从总量上看不存在流动性短缺问题”的结论,是有强有力数据支撑的。央行负责人说“据估算上周末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高达1.5万亿元,是历史上相对较高的水平”。按目前99.7万亿元的各项存款规模,备付率高达1.5%。在电子化手段发达的今天,这个备付率意味着有一些资金“闲置浪费”。 何来“钱荒”?
“从总量上看不存在流动性短缺的问题”,而从结构上看就不一定了。一些大行虽然不缺流动性,但一些股份制银行却有可能闹“钱荒”。这完全是银行自己一手酿造的。6月上旬疯狂放贷,资金来源过度依赖同业拆借,并且把过去只能用于保支付的拆借资金当作放贷或购买理财产品的长期资金使用,使得信贷资金期限严重错配。
近几天,许多人都在问银行“钱荒”会持续多久。笔者认为,只要央行不放水,一些银行的“钱荒”就还将蔓延一阵子。原因有三。近因有两个:一是6月底各行存款大战已拉开,不排除月底出现一日游的虚假存款。而7月5日又是缴存准备金日期,假如6月底存款暴增2万亿元,那么,需缴纳4000亿元准备金,必然造成一些虚假存款较多的银行资金再次紧张。这或要延迟到7月25日央行存款准备金退款日时才会消退。二是国际评级机构惠誉上周五发布的报告称,本月最后10天,中国银行业将有超过1.5万亿的理财产品到期,银行间持续的流动性紧张使得银行在理财产品到期后,按时履约的能力受到制约。规模如此之大的理财产品到期所形成的兑付资金压力是可以想象的。
一个长期原因是,随着美联储量化宽松放慢和明年的彻底退出,人民币由升值转为贬值,国际资本加速出逃将给银行形成资金压力。6月17日人民币中间价首破6.16,创汇改以来新高, 6月24日,中间价回到6.18。人民币加速贬值有可能才刚开始。在QE退出预期下,6月外汇占款环比或继续回落。这将造成银行体系资金进一步紧张。
据此,从短时段看,商业银行钱荒至少延续到7月底以后,从长时段看,则可能要延续至明年底。
(作者系资深财经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