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屈红燕 ○编辑 李剑锋
今年上半年大盘节节败退,市场信心不足,阳光私募产品发行趋势也渐变,结构化保本产品代替主动管理型产品成为“标配”。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新成立的阳光私募产品中,超过8成是结构化产品。
结构化保本产品已成阳光私募发行的主流。私募排排网的数据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共成立阳光私募产品数量达640只,同比去年增长达44.14%,其中结构化产品占比达81.25%。
行情不振是结构化保本产品成为主流的首要原因。由于大盘整体下行,投资者缺少信心,而对普通投资者来说,购买结构化保本产品相当于赚取固定收益,而对于发起结构化保本产品的私募来说,则相当于加大杠杆,融资炒股。
阳光私募的结构化产品中,分为“优先”和“一般”,其中优先资金多向普通投资者募集,可以享有固定收益,而私募则充当“一般”资金,相当于借用“优先”资金放大杠杆炒股。比如,在今年6月份成立的中信?云帆2期结构化产品中,优先收益资金为3亿元,一般信托资金为1.5亿元。其中,优先收益权的预期年化收益率为7.2%,劣后资金则享有扣除优先资金所享有固定收益后的剩余收益,但也承担杠杆带来的亏损的风险。
2008年,阳光私募也曾掀起过发行结构化产品的风潮,当时的情况与目前的股市状况有点类似,就是私募本身有信心,而普通投资者缺少信心。华宝信托千足金系列结构化产品当年曾一口气发行了8期;湖南信托芙蓉系列结构化产品也曾发行了3期;广州长金投资旗下的2款结构化产品均成立于2008年。但发行结构化产品的阳光私募一定要投资风格非常稳健,否则可能遭遇清盘风险。据悉,当一般受益权委托人未能及时追加信托资金,且信托财产净值在合同存续期间继续下降到信托计划资金的85%的时候,将进行强制性平仓。
银行渠道已经向绝大多数阳光私募“封锁”,但结构化产品除外。多位私募人士告诉记者,银行已经暂停了与私募的合作发售产品,但具有保本性质的结构化产品除外。6月份以来,阳光私募发行数量骤降,结构化产品依然占主流。数据统计显示,6月份共计发行阳光私募信托产品仅为46只,其中非结构化产品13只,结构化产品33只。
融智评级研究员彭晓武表示,6月份产品发行数量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两方面:一是6月份A股暴跌,沪指跌幅近14%,投资信心受到极大打击,同时私募机构也无心开拓新的产品线;二是6月份流动性紧张,银行停止了绝大部分私募相关理财产品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