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学思路辨伪
张晓晖
凯恩斯主义在这个世界上似乎越来越重要了,这实在是件耐人寻味的事。
从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开始,市场就奠定了对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但是,经济运行有时会失控。斯密把经济运行的失控归结于社会道德水平,所以他不仅写了《国富论》,还写了《道德情操论》。
可是《道德情操论》解决不了经济危机问题,尤其是1929年开始席卷世界的大萧条,于是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凯恩斯认为,当政府面临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有效需求不足时,通过扩大开支,拉动投资,以人为扩大总需求来达到刺激经济的目的。
凯恩斯主义对美国走出1929年大萧条还是起了一定作用的。罗斯福新政主要施行于1933年至1936年,方法与凯恩斯主义暗合(凯恩斯的扛鼎之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初版于1936年),1930年至1932年,美国经济增长为-12%、-16.1%,-23.2%,即1932年底的GDP仅仅相当于1929年的56.7%。这种情况恐怕是今天的国人无法想象的,若是我们的增长率下滑到7%,就足以引起焦虑了。
在罗斯福新政实施的前四年,经济增长分别为-4%,17%,11.1%,14.3%,到了1936年底,美国的GDP已恢复到了1929年的81%,比1932年增长了43%。然而,如果因此认为美国强盛是因为凯恩斯主义,那就太不靠谱了。
事实上,美国经济从1941年至1944年进入了快速增长期,经济增长分别为25%,27.7%,22.7%,10.7%,1944年的GDP已达到了1929年的2.57倍。历史事实是,真正刺激经济增长的显然是二战。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而在此之前,美国已经开始备战了。因为五年的反法西斯战争,极大的军工需求拉动了钢铁、机械、化工、资源、轻工、消费等各个行业的发展。可不知道为什么,二战对振兴经济的作用不知不觉被归功于凯恩斯主义了。
罗斯福新政固然与凯恩斯主义理论不谋而合,但罗斯福还有力地调整了劳资关系和收入分配,健全了工会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这却与新剑桥学派的主张(调节收入分配不公平问题)不谋而合。但这一点却很少有人提及。
为什么一切会归功于凯恩斯主义?为什么从凯恩斯一直到后来的新古典综合派,始终高举政府干预的旗帜?为什么凯恩斯主义会如此受到世界的偏爱?想必其中有很多不足与外人道的原因。固然,希克斯创立的“IS-LM模型”委实非常漂亮,一下子就让经济学家们如醉如痴;另一方面,凯恩斯主义也给很多人提供了便利,也把经济学变成了一门显学。凯恩斯主义为经济学家找到了饭碗,如果主导经济运行的是市场,那么经济学家还有什么用呢?正因为政府要干预经济,才需要经济学家为政府出谋划策,也因为经济机构要预测“政府将如何干预经济”,才为更多的经济学家在经济机构里找到了饭碗。
另外,凯恩斯主义也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支持,毕竟,政府总想有所作为,这一点东西方都不例外。
有时候会忽发奇想,假如凯恩斯还活着,他会怎样看待现在的凯恩斯主义呢?
首先,凯恩斯主义主张的是“当政府面临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有效需求不足时,要扩大开支,搞投资拉动,人为扩大总需求,从而达到刺激经济的目的”。也就是说,政府干预经济是应对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有效需求不足(即危机状态),“看得见的手”并非是闲不住的手。平时靠市场无形之手,危机时才靠政府的有形之手,而在危机结束时,政府的有形之手要退出。一言以蔽之,凯恩斯主义不是长期服用药,更不是计划经济。
其次,政府调控“扩大总需求”,要着眼于宏观范畴,比如货币和财政政策,而不是处处伸手,不能从兰州拉面到方便面的价格约谈,再到馒头的行业标准,铺天盖地,无所不及。
看一些感冒药的广告,都是“有效缓解感冒症状,头疼发热打喷嚏流鼻涕”,但没有哪个广告敢宣称“治愈感冒”的。众所周知,感冒都是自愈的。凯恩斯主义也是感冒药,在出现危机的时候,缓解危机的危害,至少,政府在忙活想办法呢,总可以给社会以信心,减轻恐慌感。但凯恩斯主义治愈不了经济危机,更消除不了经济危机。试想,解决经济危机真的是投资拉动或者印钞票那么简单么?世上又有哪个药方是毫无副作用的?
凯恩斯主义不是没有用,而是只有在危机的时候才能用,平时还是要吃市场的五谷杂粮,毕竟,感冒药不能当饭吃。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这样一个东西,知道什么时候不使用它,比知道什么时候使用它更重要,如果经济学家把很多东西还归还给市场,如果这个社会更尊重市场,更尊重企业,更尊重每个人的自主选择,那这个世界会更加美好。
走笔至此,猛然想起从前一个药店门口的对联:“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作者系知名财经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