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特别报道
  • 3:特别报道
  • 4:焦点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动向
  • A5:公司·融资
  • A6:信息披露
  • A7:研究·市场
  • A8:上证研究院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对不良反弹容忍度仍需提高
  • 让不良问题
    暴露得更充分一点
  •  
    2013年7月11日   按日期查找
    3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 3版:特别报道
    对不良反弹容忍度仍需提高
    让不良问题
    暴露得更充分一点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让不良问题
    暴露得更充分一点
    2013-07-1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苗燕 ○编辑 枫林

      ⊙记者 苗燕 ○编辑 枫林

      

      自2011年四季度开始,银行的不良率有所反弹。或许是已经习惯了银行业在过去十年中持续保持的“双降”状态,对于不良率反弹,市场颇有如临大敌之感。不过,越来越多的人在看待这一问题上,正变得更加理智。

      经济下行,企业的生产周期变长,资金周转率下降,不良贷款增加正是这一现象的客观反映。作为全国不良贷款上升压力最大的省份,浙江相关部门为应对不良贷款反弹采取了很多措施。有帮扶、有风险化解,更有依法处置,但其中最为基本的一点是,从浙江省政府到浙江的银监部门,要求所有银行必须充分暴露不良率发生的情况。

      浙江省副省长朱从玖公开表示,“浙江问题暴露得比较快、比较充分,是金融生态好的表现。问题只有得到及时的反映,才便于政府更早重视、更早解决。”浙江银监局副局长包祖明也告诉记者:“只有充分暴露,让大家真实地看到你银行的一个底数。这样才有利于我们下一步化解措施的推出。”

      对于如何看待不良,包祖明有着另外一个见解:“很多人觉得不良上升了,就是银行业不好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他解释说,虽然不良在增加,但事实上不良不代表一定损失,有一部分贷款将来是可以收回的;另外一方面,不良增加也不完全代表这个企业不行了。不良的成因很复杂,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过,不管不良贷款的数字变成多少,包祖明坚信一点,那就是:“不良问题必须充分暴露”。

      不仅仅是浙江,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银行的确支持了一批产能过剩的企业,现在出现了问题,无论是为了结构调整的大局,还是银行自身经营的需要,都必须进行调整。尽管在这个过程中,银行会面临很大的损失和代价,但这个阵痛是必经的过程。而一家杭州当地银行的人士也坦言:“不良贷款的上升就是代价之一”。

      在不良贷款经过连续的反弹后,具有全国先行指标效应的温州,其4、5两个月不良率出现了“双降”。当地银监部门人士称,“这是2011年以来最好的时候。”不过,很多人并不认为,这一情况的出现已经成为银行不良贷款走势的转折点。浙江银监部门、银行和企业的一致看法是:从目前来看,从事制造业的中小企业的情况仍然不乐观。不过,他们同时认为,目前的不良率水平并不算太高,不良的状况仍然是可控的。加上银行拨备覆盖率比较高,能够完全覆盖风险。

      一位银行人士特别强调说,目前市场对于不良贷款的担忧有点儿过度。他说,从银行的层面看,不良的反弹都在控制之中,风险是非常小的。现在的情况与银行改革前是不具有可比性的。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王国刚不久前在出席一次会议时也称:“这些年的监管理念存在一定的问题,凡是风险都要管,不仅每一家金融机构不准出事儿,每一笔金融业务也不准出事儿。所有的都不出事儿怎么优胜劣汰?”他特别谈到,不良贷款率目前才1%,在这样的一个水平上还要再往下压,这是没有办法理解的。为此,他也呼吁,政府和监管部门要有一定的容忍度。

      尽管呼吁监管要保持一定的容忍度,但对于近些年监管部门的逆周期管理成绩,市场也给予了充分肯定。包祖明也坦言:“等到经济不好的时候,有足够的拨备来核销不良,从而保证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健康,这非常重要。”他说,银行是整个社会信用的传承者和传递者。银行出了问题,信用体系就崩溃了。他特别强调说,银行需要提高对经济萧条的感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