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滑出经济增长率“下限”的内涵
⊙宣 宇
李克强总理日前在广西主持召开部分省区经济形势座谈会时强调,宏观调控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使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价涨幅等不超出“上限”。这被市场解读为可能有新一轮刺激政策出台,股市也给出了积极回应。
看已公布的数据,经济下行压力的确较大。6月PMI在5月短暂小幅反弹后大幅回落0.7个百分点至临界点附近(50.1%),经济扩张力度明显减弱,经济景气度仍不稳固;6月PMI各分项指标均有所恶化,呈现出“新订单减少+生产减少+产成品库存减少+原材料库存减少”的负面组合。此外,中型企业景气度恶化,大型企业扩张能力有所减缓,制造业景气度属持续偏弱状态,并且产成品去库存有加速迹象,工业利润仍面临下行压力。
6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2.7%,比5月虽有缩小,但上游的“通缩”状态已持续了16个月,环比也已持续了4个月。6月主要出口产品和出口市场均大幅萎缩,占出口比重达87%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出现2009年底以来的首次负增长(除了去年1月因春节扰动略有负增长之外);美国经济复苏对中国出口尚未形成实质性利好,6月对我国香港出口也由正转负。这些数据加剧了经济增长的负面情绪,因此市场对新一轮刺激政策有意无意地期盼也就不奇怪了。
但笔者认为,市场可能对李总理的讲话有一定的误读。
虽然当前经济增长放缓,但就业仍相对稳定。反映职业供求状况的求人倍率指标3月达到1.1的高点位置,表示人才总体处于供不应求状态;今年前4个月城镇新增就业400万人,存量就业形势良好。经济转型压力与就业形势良好,提升了经济下行的容忍度。据笔者测算,中性条件下今年经济增速在7.5%至7.7%区间。总体看,经济增长率和就业水平仍在“下限”之上。而在这样一个合理区间内,李克强总理强调,“我国正处于必须依靠经济转型升级才能持续健康发展的阶段,统筹推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十分重要”,“通过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则可为稳增长和调结构注入新的动力”。因此,市场对新一轮刺激政策的理解和期待多少有点一厢情愿。对大学生的就业难,更多应着眼于经济升级转型,创造更多服务类就业岗位来缓解,而不是规模性的刺激政策。
据此,笔者认为,在上述前提下,短期不会有规模性的刺激政策出台,对于经济下行压力,政府将更多地通过简政放权、“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还给市场”,通过改革释放制度红利引领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言,“坚持依靠科学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依靠改革开放解决发展中的难题,通过结构调整推进转型升级”。为对冲经济下行压力,政府将加快行政管理、财税、金融、价格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以更有效的方式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增强市场活力,这才是未来政策的重点所在。
只要就业和经济增长(主要还是保证就业,企业盈利下滑可以政策对冲来缓解)的“下限”有保证,政府就会“着力调结构、促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采取的措施要一举多得,既稳增长又调结构,既利当前又利长远,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同时“保持政策和发展的连续性稳定性,使市场主体有稳定的预期”,那当然不会为了一时一地的短期行为而损害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
当然,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为了“增强调控的针对性和预见性”,在一些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加大和加快投资和消费支出,既没有重复建设之忧,又有惠民生、助转型之功,属于“一举多得”的举措。比如,加快棚户区改造、加大节能环保投资以及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政策倾斜和扶持,也是经济发展的题中之意。
具体政策方面,在保持经济适度增速下,财政政策的“积极性”将更多服务和促进于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同时财政政策自身也面临结构性改革,严格控制政府一般性支出,将加大“三农”、教育和民生保障、技术创新等支出,加大补贴和结构性减税力度,以支持小微企业、战略新型产业、国内消费及服务经济的发展。国务院6月19日常务会议提出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引导信贷资金支持实体经济,把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住、发挥好,合理保持货币总量”,已确定了未来货币政策以稳为主的基调。至少目前没有降准降息的可能。
(作者系财达证券资深宏观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