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覃秘 ○编辑 吴正懿
7月9日下午,郑州邦和总部门口安静如常,从四处堆放的建材可以看出公司正在装修。在与公司办公室人员沟通之后,门卫最终没让记者进门。由于处在重大交易的敏感期,公司的谨慎姿态并不令人意外。
在附近的小商店,记者准备买瓶水解渴,年迈的店主热情地招呼着,“你到那个药厂?他们做白蛋白的,一支五百,老赚钱了!”接过店主递过的冰冻矿泉水,记者在想,如果他知道这个药厂要卖18个亿,不知会如何感慨。
采访过程中,记者托朋友找到了一位献浆员林先生,他已经53岁了,过去两年多时间他几乎每个月献一次浆,“一次200块,相当于挣两个工,意思不大,钱都被别人赚了。”对当地人来说,把献浆收入和打工收入做比较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这也增加了浆站发展年轻献浆员的难度。
林先生所指的“钱都被别人赚了”,是他在献浆过程中听说的,他的血浆最终会制成产品白蛋白等产品,他还没有见过,只是听说卖得很贵很贵,还买不到。如果他知道一个年采集量达到50吨的血浆企业,在资本市场被估值10个亿,他会怎么想?
“有资金投入这个行业是好事,但过分炒作会害了这个行业。”一位在卫生系统常年进行浆站监管的官员向记者表示。在他看来,目前资本对浆站的追逐,并没有多少资金真正投入浆站的实际建设,更像是一个投机的逐利游戏。
以上海莱士收购郑州邦和为例,18亿元的交易价格创下血液制品企业并购的最高估值水平,但真正计划投入血液制品企业的资金仅有5个亿。
一个事实是,并没有多少资金愿意投入新浆站的建设,尽管建一个新站只需要2000万元左右。
“建浆站,首先是审批困难,但一些龙头企业还是有办法可以拿到批文,真正的症结在于,培育一个浆站太难,后期的维护工作又太麻烦。”一位券商行业研究员向记者分析。这种“麻烦”,显然不是追求高效的投机资金愿意干的。
“求求这些资本玩家,别毁了这个行业。”一位血液制品行业的专家严肃地向记者表示,“血浆,是用来救命的,是用来治病的,不仅仅是一门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