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历时8年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历程,人民币升值始终是其主线。统计数据显示,自2005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人民币名义汇率已升值超过30%,期间并未如预期实现有效的双向浮动,市场对汇率水平的关注仍然大于汇率形成机制。
2005年首次汇改启动之时,除应对发达国家施加的压力以外,其实际预期目标不外乎三大方面。其一,以人民币升值来平衡对外贸易;其二,以人民币升值来遏制通货膨胀;其三,以人民币升值来促进国内产业升级。
然而,8年过去,实际效果仍存隐忧。首先,看贸易顺差,2005年我国贸易顺差仅1019亿美元,至2008年猛增至2954亿美元。金融危机期间汇改暂停,全球贸易量大幅下滑,然而自2010年6月汇改再次启动以来,我国贸易顺差再次由2010年的1831亿美元上升至2012年的2311亿美元。汇改8年,贸易顺差为何不降反升?其主要原因在于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人民币升值降低了加工贸易商的成本,推动了加工贸易快速增长,并促使相关产业加速向国内转移,即人民币升值对促进对平衡对外贸易并无显著促进作用。
其次,在抑制通胀方面,人民币升值所产生的效应也值得商榷。汇率升值从限制出口促进进口、降低进口原材料成本等多个途径产生作用,最终实现抑制通货膨胀的目的。然而,2005年人民币汇改启动之时我国全年CPI仅增长1.8%,2007年、2008年先后增长达到4.8%与5.9%。2010年汇改重新启动以来,2010年、2011年全年CPI增长分别达到3.3%与5.4%。此外,人民币缓慢升值预期也可诱发套利资本流入,结合同期资金市场的低利率刺激资产泡沫产生。因此,人民币升值对通胀治理并未形成明确的正向作用。
此外,汇率改革以来的8年,人民币单边升值还对我国的经济与金融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主要包括几方面。第一,从流动性角度,人民币升值预期诱发了海外热钱通过多种渠道流入我国境内,并通过增加外汇占款的形式造成国内的流动性过剩。第二,从资金流向与资产价格角度,典型的例子是2009年以来大量热钱进入中国依次推高了房地产、以棉花为代表的大宗商品甚至是以大蒜、绿豆、叶菜等为代表的基本农产品价格。随后,除房地产外多数泡沫已经破灭。在这种资金流向下,我国真实经济与虚拟经济发生严重背离,金融体系随着资产价格暴涨暴跌脆弱性凸显,风险大幅增加;而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非但得不到有效的资金支持,反而要承担高昂的原材料成本。第三,持续升值预期所引发的大量热钱涌入令宏观经济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央行的货币政策效果大打折扣,冲销成本也大幅上升。
时至今日,是时候对8年汇改的成效加以评估反思。应合理区分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维持名义汇率不变,一国生产力增长速度超过贸易伙伴,该国劳动者工资和其他要素价格上升,该国劳动者真实收入快速上升,实际汇率上升(巴—萨效应),这正是二战之后德日经济奇迹的本质。反观人民币名义汇率的单边升值以及衍生而来的资产价格暴涨的获益者主要是金融市场投资者,而普通劳动者并未从中获益,经济健康发展,促进结构合理化无从谈起。如何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及时完善改革中产生的各种问题,使之服务于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需要,维护相对稳定的名义汇率制度以及稳定的汇率预期已经势在必行。(中央财经大学 苏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