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盛基金 尹桦
微博上有一则科技段子:美国人负责造东西,德国人负责做扎实,日本人负责做精细,韩国人负责做漂亮,中国人负责把他做便宜。作为段子,难免有些片面或者言过其实,不过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契合目前全球产业链的基本格局。
以电子行业为例,我们可以很清晰的观察到产业链是如何由发达国家逐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和过渡,早在70年代电子行业的产能由技术原产地的欧美国家向日本输出,此后80年代再经由日本向邻近的韩国转移,往后延伸,中国台湾在90年代迎来了电子产业的跨越发展,而进入21世纪后“中国制造”的崛起已经势不可挡。
产业链的转移,我们在微观企业层面也能一窥端倪。上世纪60、70年代的日本也是低端制造,日本货被认为是廉价的代名词,而在经历产能承接、吸收和转移之后,日本诞生了一大批明星企业,如索尼、松下等等,主要原因是日本企业在消化欧美技术源动力之后逐渐形成自己的企业品牌。
同样,在韩国的经济发展中,我们也看到类似三星这类大型企业的崛起,曾有统计显示三星电子现在的营收约占韩国GDP的10%,而整个三星集团几乎占了韩国GDP的24%左右。在承接日本方面的产能转移之后,从80年代三星上市以来约20年间,股票价格涨了近400倍。此外在承接电子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中国台湾龙头企业台积电和鸿海也顺势崛起,在全球半导体产业和加工制造服务业中名列前茅。
而把目光投向21世纪,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已经成为电子产业链转移的下一站。我国的电子类企业正在在全球市场上跑马圈地,与海外对手展开了竞逐。抛开其他各类因素,我们仅从企业家精神层面来看,中国企业勤劳、敢于拼搏的特质成为其中的重要优势。从电子行业上市公司调研情况来看,中国台湾的上市公司企业家年龄都在60-80岁之间,他们的创业源头很大程度上是迎接日本电子行业的产业转移,这轮创业潮在90年开始,当时企业家们正值40岁左右的黄金时期,如今已然进入暮年。而目前中国企业的许多掌门人年龄恰在40-50岁左右,与90年代初的中国台湾非常相似,企业家们整合资源开始承担日本、中国台湾的产能转移,顺应这一趋势成为全球电子产业链的新一代弄潮儿。
从周期来观察,我们看到鉴于全球市场容量日渐扩大,几乎每次产能转移都能兴旺持续十年左右,而由于中国市场空间更大,因此我国承接产业转移的成长期可能更为持续,整个市场将有更长久的渗透期。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产能往大规模外转的可能性并不大,因为被视为下一站的越南、泰国、印度等国家都存在着或这或那的缺陷,比如越南的市场基数太小,泰国的劳动力成本并不低,而印度方面的基础设施尚未完善,因此我们还没有看到真正能够承接中国产能转移的目的地。从这个角度来说,未来十年依然是国内TMT行业快速成长的黄金时期,这也是我们成立长盛电子信息产业基金,以及该基金业绩近年来表现上乘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