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晓宇 ○编辑 李剑锋
每年财报披露前后,都是上市公司股东、董监高等减持的高峰期,今年亦不例外。数据显示,上周大宗交易合计成交近49亿元,为连续第二周增长。
据上海证券报资讯统计,7月22日至7月26日,沪深两市共发生170笔大宗交易,合计4.6亿股,金额49亿元,与前一周相比交易股份数、交易总额增长一成左右。分不同市场看,中小板创业板依然是大宗交易市场中的主力军,全周成交3.1亿股,金额33.3亿元,环比前一周成交股份数增长逾1成,交易金额与前一周基本持平。相比之下,主板市场的增幅更为显著,全周交易15.7亿元,环比增长近三成。
量能放大的背后,与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不无关系。以本周交易金额最大的个股海康威视为例,该股在7月24日连续发生5笔大宗交易,合计成交3015万股,金额6.7亿元,卖出营业部出自中金公司杭州教工路营业部,接盘席位来自中金公司上海淮海中路营业部。公告显示,部分股份来自公司董事龚虹嘉的持续减持。海康威视在7月中旬发布业绩快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收39亿元,净利润约9.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9%、35%。
海康威视并非少数几家揭晓上半年经营业绩后便遭遇股东减持的公司。据上证报初步统计,除海康威视以外,还有银邦股份、高乐股份等十来家上市公司股东在本周借道大宗交易实施减持行为,而在此前一段时间内,相关公司相继披露上半年业绩预告、快报。
市场人士指出,按照有关指引规定,上市公司董监事人员在定期报告公告前30日内,以及业绩预告、业绩快报公告前10日内,不得买卖自家公司股票。而7月15日是半年报业绩预告披露的截止日期,大股东因此将减持期押后导致近两周成交金额持续放量并不意外。
数据显示,伴随着2012年年报陆续披露完毕,今年5月大宗交易成交规模持续飙升并刷新历史新高,交易背后正是上市公司股东减持数量激增。
成交价格方面,尽管本周大宗交易持续放量,但整体价格稳中走高。全周加权整体折价率从此前的6.8%降至6%;中小板创业板的降幅尤为明显,由7.4%跌至5.7%,降幅达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