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宦璐 ○编辑 阮奇
上证报记者昨日获悉,葛兰素史克(GSK)自行贿案发酵至今,已裁员百名中国销售代表,而公司的中国区高管团队也大换血。在GSK“自讨苦吃”的同时,如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清除医药行业的潜规则,正成为当下亟须解决的问题。
GSK总公司上周末表示,为配合中方调查,已将公司全球审计和保障部门负责人以及高级法律顾问派驻上海。中国公司业务总经理马克锐(MarkReilly)也将于近期返回中国配合调查。
其实,这并不是这家医药巨头的首次受罚。2012年,葛兰素史克在美国被判有罪并支付了史无前例的高额罚金——30亿美元,其“罪行”在于过度宣传、鼓励患者在指定用途之外使用该公司药品。
此番在中国,GSK可谓是重蹈覆辙。公安部在7月初的声明中称,GSK在华经营期间,为达到打开药品销售渠道、提高药品售价等目的,通过旅行社虚开差旅与会务发票或高开发票金额方式,拿出资金向医生(一般工资不高)、医院和政府官员行贿。“该案涉及人员多,持续时间长,涉案数额巨大,犯罪情节恶劣。”
目前,GSK行贿案涉及的行业正在向更大范围波及。央视在7月23日以“漳州医院腐败,何以全线失守?”为题报道了福建漳州全市73家医院全部涉腐状况。
据被警方带走接受调查的葛兰素史克中国区副总裁梁宏交代,在行贿链条上,上至工商、物价、人社等职能部门,下至基层医院、医生。有的卖一批药结算一笔钱,合作医生每人发信用卡,开药后第二天就把回扣打进账。当然,这所有的费用最终都由患者埋单。
商业贿赂一直是医药巨头们最惯用的伎俩。2010年,美国联邦检察院起诉称,强生公司(JohnsonJohnson)曾支付了总额数千万美元的回扣,促使养老院向患者推销更多的强生抗精神分裂症药物及其他药物。这种药物被发现会提高老年人的致死风险。就在强生被起诉的3个多月前,全球制药业巨头美国辉瑞公司因商业贿赂被美国司法部门罚款23亿美元,创下美国制药公司罚金之最。
那么,如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阻止这些医药巨头的“阴谋”?
商务部研究员王志乐认为,GSK事件暴露出了医药行业“潜规则”,提议从“黑名单”入手,引导企业合规经营。他建议,卫生管理部门可以借鉴国际医药购销领域遏制腐败的经验,进一步完善黑名单制度,继续打击涉案企业和个人,靠制度来清除医药购销领域的潜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