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调查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研究·市场
  • A7: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8:艺术资产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珠三角小微企业生存现状调查 困难,不仅是钱的问题
  • 一个鞋厂老板的“夹心”生意
  •  
    2013年7月31日   按日期查找
    3版:调查 上一版  下一版
     
     
     
       | 3版:调查
    珠三角小微企业生存现状调查 困难,不仅是钱的问题
    一个鞋厂老板的“夹心”生意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珠三角小微企业生存现状调查 困难,不仅是钱的问题
    2013-07-31       来源:上海证券报      

      

      据调查,在订单下降、劳动力成本上涨,产业升级转型艰难等多重压力下,不少小微企业挣扎于存亡的边界,另有许多企业则选择了硬扛

      ⊙记者 刘宏鹏 潘建 朱文彬 曹攀峰

      ○编辑 吴正懿

      

      在流动性紧张、各类成本攀升的背景下,国内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更加凸显。如何多管齐下释放小微企业的活力,成为高层关注的重要议题。

      小微企业为何贷不到款?能贷款的企业为什么不愿投入实业?除了缺钱之外,中小企业还存在哪些困难?

      带着这些问题,上证报记者近期走访了东莞、佛山、广州等地的多家小微企业,试图剖解小微企业们的真实境况及困惑。据调查,在订单下降、劳动力成本上涨,产业升级转型艰难等多重压力下,不少小微企业挣扎于存亡的边界,另有许多企业则选择了硬扛。

      尽管如此,也有许多企业主仍在苦苦坚守:“再难,也需要有人做实业,扛过去,总会好起来的。”

      小微企业贷款难

      作为外贸第一大省,广东集聚着各种类型的中小企业。来自广东省中小企业局的信息显示,目前,广东省中小企业数量80多万家,位居全国第二。此前,该省金融办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最近3年,曾经向银行申请过贷款的中小企业约占60%。

      而一大批小微企业,更是长期处于贷款无门的境地。

      “我很想从银行贷款,但按我们的资质,银行是不可能放款的。”张龙山的扁鸿健康管理公司,试图建立一个健康记录平台,便于用户有效管理健康档案。

      “我们有可能成长为腾讯、百度级别那样的大公司。”张龙山雄心勃勃。但现实情况是,他的办公室是租来的,没有任何固定资产可供抵押。

      “如果要抵押,就只能靠个人房产。”张龙山无奈地说,但这也只能贷到100万左右的资金,“这根本就是杯水车薪,钱很快就会花完。说不定房子都会被银行收走。”

      民间借贷更是不敢想象。张龙山了解过,当地民间借贷月息3%都已经算低的了,但扁鸿健康管理目前仅能达到收支平衡,根本无力支撑民间借贷的高利率。

      张龙山也曾寻求创投融资,但几经努力空手而归。这意味着,张龙山的“腾讯梦”可能破碎。

      制造业的小微企业融资更难。对张龙山来说,有没有资金支持意味着公司能否做大,而对厚街的鞋厂来说,却可以决定生死。

      东莞厚街是中国鞋业基地。今年一季度,厚街全镇完成生产总值60亿元,同比增长8.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及进出口贸易均有所回落。作为去年全市进出口的冠军镇街,今年厚街进出口压力较大,虽然一季度出口总量仍排全市第一,但增速仅为0.3%,远落后于全市9.1%的平均水平。

      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厚街不断传出鞋厂老板跑路的消息,大多数原因均指向资金链断裂。

      开源贸易(香港)有限公司老板何英告诉记者,7月初,和她做了多次合作的荣业鞋厂老板就跑路了,据说是借了高利贷。

      “鞋厂货款收回的周期,一般是发货后30天到60天,而现在拖到60天到90天,很多工厂需要垫付不菲的原材料和人工成本,压力很大。” 何英说,与她有过合作的几十家鞋厂,大部分都有资金紧张的问题。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鞋厂本身就是微利,很多时候鞋厂有订单,但由于没有周转资金不敢接,“胆子大的就借高利贷,运气不好,碰到质量或哪个环节出现问题,工厂可能就倒了。”

      “这个时候是很需要银行的贷款,但目前厚街绝大部分中小鞋厂的厂房都是租的,没有厂房抵押就无法得到银行贷款。”何英表示。

      “有时候,一笔几十万的贷款,就能救活一个工厂。”东莞坤弘鞋业老板陈宗厚向记者表示。他透露,曾有银行职员来问过需不需要贷款,但要公司提供一大堆证明,“对我们这样的小工厂来说根本不实际。”

      逐利资本撤离实业

      东莞大朗镇是全球的毛纺之都,此处聚集了产业上下游近万家企业。

      茂荣集团是大朗镇排名前列的龙头企业,产品主要外销,去年营业收入达到18亿元。7月中旬,记者再次来东莞大朗镇发现,茂荣集团临街的两栋红色建筑,已变身“茂荣假日酒店”及“茂荣假日水会”。

      据了解,茂荣集团员工最多时达4200人,目前只有1500多人。

      “银行对我们这样的大企业还是有贷款支持的,工行、建行都有授信,像建行就有1.2亿元的授信。”茂荣集团总裁曾天仁表示,尽管银行有贷款授信,但已很少用到毛纺主业,“目前主业环境这么差,肯定不会加大投资扩产。”

      主业不挣钱,茂荣集团开始利用银行贷款投入回报更高的商业。去年底,公司利用工厂宿舍改建的酒店和水会开业,总共投资4000多万,其中银行贷款占了30%,预计3年半收回成本。

      曾天仁说,目前公司经营的酒店客房有73间,此外还有美容美发、餐厅、水疗等服务设施,每天营业收入约6万元,毛利达到38%。“生意很好,我们正在用员工宿舍改造成酒店二期,建成后客房数量将达到121间。”

      “现在是我创业20年来经营最艰难的时候。”在广州花都区开五金建材厂的老板莫长春说,此前,他将赚的钱大部分都投资了商铺、住宅之类的物业。依靠这些物业做抵押,银行很顺畅地为他提供了贷款。

      现在看来,投资物业带来了比经营实业高得多的回报。

      “2005年投资的物业,现在回报高达10倍以上,2008年物业也有3倍以上的回报,”莫长春透露,目前他将60%以上的资金用于物业投资,实业经营方面只有不到30%。

      莫长春有很多做玩具、做五金、做毛织的朋友,近年也纷纷关掉企业。有个福建老乡原本做毛纺,最后关掉企业,出租厂房,在福建漳州投资房地产。还有一个朋友,此前在深圳做电子玩具非常有名,现在关停企业在深圳开酒店夜总会。

      “再难,也要有人做”

      资金远离实业,折射出制造业的艰难处境。记者走访的多家制造行业企业均表示,金融危机以来,人民币汇率上涨,人工等各类成本攀升,海外需求减少等状况持续恶化。

      说到员工工资的问题,茂荣集团总裁曾天仁给记者展示了2012年、2013年5月份的两张工资对比表:2012年5月,包装部门人均工资为3176元;2013年5月,人均工资为3629元。

      “5月份发工资后,很多员工反映工资偏低。我就拿出去年5月份的工资对比表,让员工看。”曾天仁向记者表示,实际上每年的工资都在上涨,现在工人平均工资在每月3000元左右,2007年每月才1600元左右。

      从事五金建材的莫长春表示,目前工厂里有90多名工人,近年人工成本增加了50%以上,成为最大的负担。

      在各类成本高涨的背景下,海外订单价格却不能随之上涨,本已微薄的利润被日渐侵蚀。“毛纺行业正遭遇历史最困难的时期。公司现在是热闹不中看,辛苦不挣钱。”曾天仁说,现在大朗的毛纺企业做得好的可能有5%左右的毛利,一般的企业可以平衡,做得不好的肯定亏钱,“2008年,公司电脑织机开动一分钟产值最少6毛钱,现在的产值不到1毛钱。”

      “3年前就看到这个趋势,但驶入单向车道没有退路了。”曾天仁表示,公司固定资产有6亿元,其中电脑织机就有3亿元,很难脱手不干。

      陈宗厚也认为,在厚街现在能够存活下来的鞋厂,要么是非常大型的企业,要么是船小好掉头的微小企业,夹在中间的企业,既无贷款,又不好掉头,要接没有利润的单来养工人。

      “很难说,自己的企业哪天就倒了。”曾天仁和陈宗厚都无奈地说,现在的企业都很脆弱,客户飞单、质量问题、抑或资金问题都有可能成为压倒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不过,曾天仁表示,“再怎么困难,也需要有人做实业,扛过去,总会好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