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调查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研究·市场
  • A7: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8:艺术资产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面对“黑天鹅事件” 上市公司不能做“鸵鸟”
  • 忧心“黄雀在后” 37家机构摸底金螳螂
  •  
    2013年7月31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公司·热点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公司·热点
    面对“黑天鹅事件” 上市公司不能做“鸵鸟”
    忧心“黄雀在后” 37家机构摸底金螳螂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面对“黑天鹅事件” 上市公司不能做“鸵鸟”
    2013-07-31       来源:上海证券报      

      面对“黑天鹅事件”

      上市公司不能做“鸵鸟”

      ⊙记者 赵一蕙 ○编辑 全泽源

      

      周末突击安排的机构见面会,及时释疑实际控制人出事对公司影响,金螳螂“亡羊补牢”如此迅速,值得肯定。这显然胜于那些任由外界猜测质疑的“鸵鸟”做法。感慨之余我们不妨深思一步:既然拥有多种信息发布手段,未来上市公司一旦遇到“黑天鹅事件”,能否建立制度或规则,通过各种途径尽可能及时、公平、透明地予以回应,让所有投资者都做到“心中有数”,而非依靠公司高层“开明”或某些重要股东的推动来“亡羊补牢”。

      危急时刻机构显威

      近日所有发生“失联”现象的上市公司,第一时间的反应普遍令人失望,但事后的“跟进”动作高下立判。金螳螂属于高手——主动联系机构,摆逻辑、讲业绩,传递正面信息,用法定信息披露平台以外的渠道,让公司变被动为主动。

      与此不同,国腾电子在实际控制人何燕“涉案”后,极尽低调之能事,既无主动公开进一步信息,也无高层集体“陈情”。仅在后续发布公司监事会主席亦被“卷入”消息,让投资者难以“消化”,股价持续大跌也在情理之中。更早的案例——金路集团在这方面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该公司董事长刘汉出事之后,公司除了在3月发布相关公告后,至今没有进一步信息公告,如此“鸵鸟”做法让人喟叹。

      为何出现上述“高低”应对手法?简单对比可见,这除了上市公司对危机处理的认识度有参差外,公司股权结构的差异恐怕是一大主因。金螳螂最新一期的前十大流通股东席位中,基金、保险等机构就占到了8席,机构的高度参与,无疑会“倒逼”公司必须给出一个更为详细的“交代”,而庞大的机构投资者,亦是公司在危机事发后,第一时间需要“安抚”的对象。

      金螳螂在电话会议之后,火速利用双休日组织了实地调研,不仅满足了机构投资者“一探究竟”之心,还通过机构“发出”了其想让主流投资者知道的“心声”。对比之下,金路集团鲜有机构问津、国腾电子机构投资者占比较低、明星电缆实际控制人“失联”时就因为公司机构股东较少,并未特意安排机构沟通会,缺乏了机构的“制衡”,公司亦无动力兴师动众策划解释,而更偏向于“让时间冲淡一切”。

      如何做到一视同仁

      剖析上述案例可见,机构投资者的力量及优势“跃然纸上”。反观个人投资者,因为所投资公司的偶然因素,“享受”到千差万别的待遇。金螳螂的投资者固然会好一点,毕竟公司在互动平台上公布了机构走访的情况,那些没有参与调研的投资者可以稍后得知信息,而且时间间隔尚在合理范围之内。其他出事公司的投资者就只好“自求多福”了,主动者会通过互动平台发问,但是得到的答复多是公式般回复;消极者干脆“用脚投票”。

      但是,以上无论是哪种做法,都无法做到对所有投资者“一视同仁”披露详情。从目前情况看,危机事件信息披露做得好与差,取决于公司管理层“觉悟”及机构投资者压力。如何缩小这种“人治”因素产生的信息披露差异,如何保证投资者能够尽可能同时掌握事件动态,这需要制度性建设。

      对于实际控制人“失联”这种重大危机,上市公司理应有一套能够得以真正执行的信息披露制度。面对重大危机时,由于事件持续发酵,公司第一时间披露的内容往往只是单薄的、轮廓性的叙述,甚至有些问题市场各方都未曾预料。显然,并不是所有的事件发生后,一个形式上简单的公告就能“一了百了”,随着事件不断发展变化,后续的信息披露亦需要及时跟进。

      因此,在事件爆发后,第一时间的公告发布后,后续如何披露进展公告、如何利用投资者关系平台、如何持续同投资者进行沟通,甚至是否需要启动说明会制度,提供一个公平一致的平台,都值得上市公司探讨与摸索,其改善空间甚大。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路就出来了。我们期待上市公司能“走出”一条遇到突发事件后能让所有投资者都能及时获取详细情况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