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A1:公司封面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信息披露
  • A7:研究·市场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T1:汽车周刊
  • T2:汽车周刊
  • T3:汽车周刊
  • T4:汽车周刊
  • T5:汽车周刊
  • T6:汽车周刊
  • T7:汽车周刊
  • T8:汽车周刊
  • 汽车三包10月实施
    消费者维权退车仍不易
  • 鼎晖收购新焦点 欲做汽车后市场大鳄
  • 丰田在华植树13年
  •  
    2013年8月1日   按日期查找
    T7版:汽车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 T7版:汽车周刊
    汽车三包10月实施
    消费者维权退车仍不易
    鼎晖收购新焦点 欲做汽车后市场大鳄
    丰田在华植树13年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汽车三包10月实施
    消费者维权退车仍不易
    2013-08-0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吴琼

      ⊙记者 吴琼

      

      在苦等12年后,汽车三包政策终于出炉。日前, 《家用汽车产品三包主要零件种类范围与三包凭证》(简称“汽车三包标准”)由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并予以公布,今年10月1日起将正式实施。此外,主管部门公布了补充规定《家用汽车产品三包信息和争议处理技术咨询人员管理办法》。届时,汽车行业的售后服务将有章可循。但由于新政较此前的征求意见稿有较大修改,业内争议较大。

      车主修车易退换车难

      汽车已经成为投诉量最大的商品之一。中消协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上半年受理涉及汽车(含零部件)的投诉9784件,与去年同期相比,投诉量增长了28.1%。

      汽车三包标准及配套措施的出炉,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车主们的烦恼。业内人士称,在一定程度上,新政将导致售后维修变得更容易。按照新政规定,在三年6万公里之内保修期内,汽车出了产品质量问题,企业将免费安排修理。修理费包括工时费、材料费。此外,修理的次数和时间有了明确规定,维修时间不能超过35天,修理次数不能超过5次。整车3600公里之内,不能累积老修。

      但是更多车主们关注的是新老版本的差异。不少车主指出,和最初的版本相比,新政策明显更多维护整车企业的利益。因为退换车一点也没变简单。比如,因维修2次且仍不能正常使用而导致退、换车的零部件种类大大减少、且范围也大幅缩小。曾经列入退换范围内的电器控制系统、润滑系统、冷冻系统、燃油供给系统等,均被排除在退、换行列之外。也就是说,消费者除非发动机、变速箱等主要零部件维修或更换两次以上,转向系统失效、制动系统失效、车身开裂或燃油泄漏等突发严重的质量问题时,车主要想因其他问题退、换车,几乎不可能。

      事实上,眼下因被排除在退、换之列的故障正在与日俱增。而七类主要零部件,3万公里内出现在重大质量问题且2次维修都不能解决问题的概率极低。

      来自中国汽车质量网的一则数据显示,2013年第二季度接到车主针对汽车产品的有效投诉总计5885宗,共涉及103个汽车品牌,335个车型。其中,四月接到车主投诉1998宗,五月接到投诉2253宗,六月接到投诉1634宗。事实上,在2013年二季度的投诉中,熄火、动力中断、空调制冷差、机油乳化、水泵漏防冻液、车身生锈、切水条等问题成为投诉焦点。其中发动机问题投诉量为1241宗,变速箱问题投诉量为1219宗,离合器问题投诉量为236宗,转向系统投诉量为201宗,制动系统投诉量为195宗,轮胎问题投诉量为107宗,前后桥及悬挂系统投诉量为237宗,车身附件及电器问题投诉量为2634宗。值得注意的是:与2013年一季度投诉量相比,发动机、变速箱、前后桥及悬挂系统部分的投诉量相应有所下降;车身附件及电器和轮胎的投诉量有所增加,其中,车身附件及电器部分投诉量上涨最多。

      整车企业仍受保护

      汽车三包政策出炉,历时12年。其间博弈可见一斑。一改再改的汽车三包政策,被证实最终整车企业们仅让度出一部分利益,小小地满足一下抱怨不止的消费者们。而消费者最为头痛、投诉量增长最大的部分,则被封存在保护大门之内。

      面对退车难的未来,不少车主自然牢骚满腹。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3年前5个月,17家重点汽车企业的利润总额为1247.22亿元。但在获得中国汽车市场高增长的分红后,整车企业们并不愿意合理地保障消费者的利益。在微博、新闻报道中,我们不断听到各种消费者维权难的消息。比如奔走街上抗议车内空气质量问题的奔驰车主,以及打着横幅在4S店门口声讨的奥迪车主。

      如何切实保护汽车消费者利益,除依靠三包新政的政策法规,还需要消费者自谋出路。其一,随着消费者协会等保护消费者利益的群体实力变强,且真正为消费者办实事后,中国汽车消费者可进行有组织、合理的维权,从而扭转弱消费者、强车企的格局;第二,期待中国法律体系的健全。当更多真正拥有汽车维权经验的律师们出现后,变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助力消费者与整车企业抗衡,中国汽车消费者的维权方真正能上一台阶。否则,中国汽车市场只能像目前一样——整车企业们抱怨车主们过度维权、车主们抱怨整车企业恃强凌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