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观点·专栏
  • 11:财富管理
  • 12:财富管理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纵深
  • A5:公司·动向
  • A6:公司·价值
  • A7:研究·数据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61:信息披露
  • A62:信息披露
  • A63:信息披露
  • A64:信息披露
  • 重重疑窦拷问华润电力
  • 底线思维为改革调整赢得了更大空间
  • 宏观经济拐点或将在9月到来
  • 微信频现“幽灵账号”
  • 利率市场化改革先得澄清的几个误区
  • 抱团竞争的准则
  •  
    2013年8月2日   按日期查找
    10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10版:观点·专栏
    重重疑窦拷问华润电力
    底线思维为改革调整赢得了更大空间
    宏观经济拐点或将在9月到来
    微信频现“幽灵账号”
    利率市场化改革先得澄清的几个误区
    抱团竞争的准则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底线思维为改革调整赢得了更大空间
    2013-08-02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周子勋

      中央决策层连续强调增长下限,不仅对于促进经济结构转型与改善民生有着合理的基础,而且也稳固了市场的信心。底线思维,实际上是在强调经济政策要为保持基本的经济增长筑底,不让经济失速。这实际上给市场吃了一颗定心丸。只要经济发展在目标区间之内,政策就不会有显著变化。

      周子勋

      面对经济增速持续调整的压力,备受瞩目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年中定调”会议释放了“稳定宏观”、“放活微观”、“托底民生”等一系列积极的政策信号,增强市场对于“守住底线”的信心。同时,在政策调控上,则仍坚持“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和微调,根据经济形势变化,稳中有为”。这意味着只要经济发展在目标区间之内,宏观经济政策就不会有显著变化。

      中央决策层连续强调增长下限,不仅对于促进经济结构转型与改善民生有着合理的基础,而且也给予市场对经济发展的信心。底线思维,实际上是在强调经济政策要为保持基本的经济增长筑底,不能让经济失速。这实际上是给市场吃了一颗定心丸。

      显然中国未来经济形势和宏观经济政策思路的轮廓已逐步清晰。首先,强调“要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意味着在市场猜测的经济增长底线上,今年要实现7.5%的既定目标。从上半年经济增长基础来看,下半年只要维持经济发展的稳定,必要时只需微调即有望实现目标。其次,强调“经济运行要保持在合理区间内”以及上、下限的说法,意味着经济稳定在“经济增长与就业不滑出下限、物价不超出上限”的合理区间内,既定的宏观政策基调就不会改。再者,在前两个目标实现的背景下,宏观经济政策的主线是促转型和调结构。上半年的经济形势为国务院坚持市场化改革和结构调整,争取到了更大的空间。而只要经济形势在区间之内,下半年仍将延续上半年深化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的政策取向。

      在经济增长底线的背景下,中央对于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一些针对性措施,具体体现在将根据具体情形调整投资增速、进一步推动行政审批项目的下放以及推动相应的财税改革、对小微企业中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和营业税纳税人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积极稳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四个方面。

      在投资领域上,这些措施倾向于战略新兴产业,如信息产业。此外,增加对薄弱环节的投资建设。决策层现在的共识是,把资金投在薄弱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不会造成重复投资,不会形成过剩产能,而且有利于调结构。其中,铁路建设是个重点,此外,城市的基础设施——节能环保设施、地下管网、污水治理等,都有加大投资的可能。还有城市棚户区的改造,这是李总理心中重要的创造内需的领域。在服务业发展上,不再强调“生产性服务业”,而是发展“生活性服务业”,这将使当前投资与经济增速保持合理的投放节奏。为此,7月3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已对以上提及的投资领域作了具体部署。比如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这项举措有助于地方政府从行政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有助于通过市场化的机制来完善城市管理,节约政府公共支出。从某种意义说,这不仅极大拓展了现代服务业,还促进了民生投资,有利于“扩大有效需求”。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稳投资特别需要把握住平衡点,要警惕地方政府又借此驾轻就熟地回到大规模的投资优先发展的传统发展模式上去。这在近期结束的地方二季度经济会议中就看得很清楚,各地方的投资冲动非常强烈。鉴于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对于未来可持续发展有很大压力,国人由此对审计署从昨天开始的全国性政府层面的审计寄予厚望。

      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意在明确界定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清除制约生产率提高的障碍;推进财税金融、资源性产品和环境价格改革,可以促进资金、资源等生产要素更顺畅流动,实现更高效率的配置。“盘活存量、优化增量、着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把钱用在刀刃上”,无不表明本届政府所鼓励的积极财政政策,不是扩大财政资金规模,而是将着重点放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上。盘活存量,就意味着调整财政资金使用的可能性。

      而在货币政策方面,时隔半年央行昨天重启了逆回购操作,在公开市场进行340亿元人民币的14天期逆回购,本周净投放1360亿。看当前银行间市场的资金价格水平,资金面趋紧的态势仍有待进一步缓解。虽然中央一再表示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但值得注意的是,市场对三季度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预期在上升。农业银行的相关分析报告预计,从横向、纵向来看,我国存款准备金率仍处于较高水平,大型金融机构为20%,中小型金融机构为18%,有较大下调空间。一些分析人士认为,如果7月外汇占款继续下降,央行可能会通过降准来释放一部分流动性。

      财政部网站日前发布的新闻稿称,据初步估算,这次对小微企业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预计年减税规模近300亿元,将为超过600万户小微企业带来实惠,直接关系几千万人的就业和收入。虽然减税幅度不大,与市场预期也相距甚远,但毕竟表明减税减负已迈出了步伐,而随着下半年经济形势的好转,各种政策措施毫无疑问也将得到落实。

      不少市场人士对这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不谈房地产调控,也不提打压房价的解读是,与过去相比,是房地产政策要有所松动的信号。有市场人士总结为,“稳增长”房地产必须“出力”;而实现“城镇化”,房地产必须“出工”。而笔者以为,政治局会议对房地产的表态最多是中性的,保留了弹性,这给未来政策可能的调整腾出了余地。

      (作者系资深财经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