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新基金法实施和一系列的改革,基金行业更具想象力的发展通道正不断被打开,一个更健康的业态正逐步形成。行业将更加健康、有活力,更加丰富、有厚度;我们也有了更新的方法在更广阔的平台上担负起财富管理责任。现在行业被‘放’(牌照放开)出一个开放的平台,这正是行业的希望所在。‘放开’可以真正让财富管理人的职责得以更好地履行,更能够让财富管理人回归本色。”
——广发基金总经理 林传辉
⊙本报记者 王慧娟
证券市场的每一分子都要经历蜕变,基金行业也不例外。中国基金业历经15 年磨砺,踏在了从传统意义上的公募基金领域向具有现代意义的开放、包容、多元的财富管理业转型的过门石上。
15年以来,基金行业经历了1999 年 “5·19”行情风光、2000 年首例“黑天鹅”事件、2005年恼人的货币基金泡沫、2006-2007年波澜壮阔的资本盛宴。而后QDII生不逢时,2007 年10 月出海、2008年次贷危机完全失控、基金管理人付出巨大代价,收获沉甸甸的教训。2009 年,A 股市场快速大反弹,指数基金大行其道。2010年以后,经济转型成为共识,量化、对冲基金问世,行至2013年,积淀了多年的传统意义公募基金业务受到空前的挑战,各类机构同台竞争的大幕拉起。
如果把时间的镜头拉近,聚焦在10年前,2003年,广发基金公司等11家基金公司成立,同年,《证券投资基金法》正式颁布。风雨十载转眼而过,至2013年二季度,广发基金管理规模十年间从31.31亿元飞跃至1012.72亿元,位居行业第6。
一边是基金公司迅速发展,一边是行业风起云涌,财富管理新纪元到来,机遇和挑战并存。公募基金行业的未来将如何演绎?“基金行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变得更包容、更开放、更创新、更健康了。这几年行业被‘放’出一个很开放的平台,这是行业的希望所在。当然对我们传统金融是一个挑战,但五年之后必是繁荣的。”广发基金总经理林传辉似乎并不担忧基金行业前景,似乎是冲着“百年基业”前行。一叶知秋,通过聚焦广发基金的这一“叶”,或者可以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有人说10周岁的广发基金比较幸运:成立于2003年,却躲过了货币基金泡沫的冲击,也没有遭遇QDII出海危机,实实在在分享了2006-2007年大牛市带来的规模增长,短短数年跻身“前十大”规模基金公司。面对行业里的诸多羡慕,从广发基金成立便开始掌舵的总经理林传辉说:广发基金发展到今天,一切顺其自然,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真没有什么值得大家羡慕的,如果真是有,是广发的福分也是我的福分。
果真如林传辉所言的那么简单吗?过去十年,广发基金在跌宕起伏的市场中发展只是运气好?从林传辉到易阳方、朱平、肖雯、陈仕德几十位十年未变的公司各个领域核心人员是靠什么留下来的?他到底有何样的行为准则保持不断发展?财富管理新时代,广发基金等公募基金的未来将如何演绎?时值广发基金10周年之际,我们走进广发基金,感受着他的“简单”,与太极拳的化繁为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们希望在翻开历史卷轴的同时,也能探究基金公司的未来发展路径。
运气源自务实及和睦
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有的时候,结合自身的条件避免急于做不适宜所处发展阶段的事情,就是一种运气。
广发基金成立于2003年8月5日,成立之后公司就做出了战略选择:专注于权益类投资。“公司初期确定的发展路径是先做权益类,再做固定收益类。”至于后来刚好避过了2005年的货币泡沫,又赶上了2006-2007年的大牛市,挑此重担的林传辉说,“当时是根据公司的能力和特点,把能做的事做精。那时人才缺乏,多点出击就很难在某一个领域做得很精,所以就布局到点少做精的战略路径。”他指出,公司在成立初期的几年里得到大发展的功劳不归功于广发基金负责人是否具有领先意识,归功于市场、归功于广发基金务实的文化。
2004年3月政府出台宏观调控政策之后,股市持续下跌,基金公司面临严重的生存压力,货币基金成为救命稻草。然而货币基金本性同质,收益率就成为各家公司比拼的关键。在高收益的诱惑下,资金不断涌入。截至2005 年底,货币基金总规模达到1,868 亿元,占当时基金总资产比重达40%。2006年一季度末货币基金总规模达到2,278 亿元,独撑当时基金总资产的半边天。但当时的广发基金,“既然定了要专注于权益类投资,大家就一心一意倾注于认真执行。”遵循战略,广发基金专注于权益类投资,仍继续发行偏股基金,两年间分别发行了广发小盘、广发聚丰和广发策略优选混合型基金。
物极必反,然而急于求成有时就难以控制风险。
2006年上半年,债市走弱,A 股市场持续走强,货币基金在持续两年爆发式增长后出现泡沫危机,遭遇大量赎回,2006 年二季度平均净赎回率高达48.31%。由于先前专注于权益类投资,广发基金受到的冲击很小。
不管说战略还是运气,广发基金是幸运的。因为当时固定收益方面人才短缺,选择了比较稳妥的先发展权益类投资的途径,有幸躲过了此次货币基金赎回潮的冲击。广发基金执掌投研的副总易阳方回想广发基金发展路径时,既表示了广发的“幸运”,但认为这种“运气”和务实的文化有关,当时看着多只货币基金规模冲上百亿却因为怕风险太大始终坚持“不为所动”。
避过了2005年货币泡沫,迎来2006-2007年大牛市的跨越式发展。无法否认这本身就是广发基金的务实文化,当时顾不上货币大跃进,却在那两年的时间里获取了良好的股票投资业绩,在渠道与投资者心中深耕下了品牌的种子。2005年,广发稳健以17.07%的收益在所有开放式基金中排名第一,广发聚富以13.35%的收益排名同类型排名第三。良好业绩表现力率先点燃了广大投资者的“基情”。2005年12月,广发聚丰募集规模超过13亿元;2006年5月,广发优选仅用1周时间就提前结束募集,规模184.18亿元,这在当时创下基金发行的最高纪录,广发基金只用了三年时间直接进入规模前十强。
就是这位带着广发基金众人踏在“幸运道路”上的总经理,林传辉说他并不善于总结这种务实的文化,但在广发基金成立初期,公司领导人曾用八个字概括了企业理念:简单、务实、透明、高效。这种理念自此便一直渗透在每一代广发基金人的思想和行动上。易阳方说,“这也是我们投研团队坚守的信条。渗透在投资里,我们会沉下来思考、总结,不会像别人那样那么浮躁,也不会因为市场热点的变化而频繁变化,我们还是想找到自己跟市场的结合点,做更适合自己的事”。
这种简单的关系,务实的作风,透明的管理,让广发基金高效地运转着,广发基金的这种理念转化成了公司运转的“八卦图”,化繁为简,源源不断。林传辉说,这种文化的根基,源于三任董事长的睿智和品德,塑造出公司经营管理层的和谐气氛。基金是个年轻、业务相对薄弱的行业;公司成立初期又像是初生牛犊,是非常需要有厚度、有经历、有积淀的领导者来为公司画这个八卦图的。有了根基,一切都变得简单,公司管理层充分沟通讨论和确定战略,经营团队认真按确定的战略执行,公司运营简单、有效。
“所以十年以来,我们企业文化非常和谐。”林传辉说,“大家很敬业和团结,股东关系、董事长总经理关系、同事关系很融洽,同心协力,战略路径也没走错。所以广发基金发展道路就比较顺。”
所谓家和万事兴,广发基金这过去的十年,正是因为“家和”,才能抓住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又一个机遇,克服各种困难不断向前发展。
薪火相传源自培养机制和团队信念
林传辉在广发基金成立时并非主动请缨过去掌舵的,但却一待就是十年,并且和经营领导班子把广发基金带进前10大规模基金公司行列。他常说,凡事不做则已,要做就要认真把事情做好。现任广发基金副总经理的易阳方来自广发证券自营部,现任广发基金投资管理部总经理陈仕德则是原“广发一号”老基金的基金经理,都是与公司一起坚守了十年的核心投资人员。2004年朱平从易方达转战广发基金并出任投资总监,现任公司副总经理分管机构投资业务。副总经理肖雯从分管渠道销售到投身转战电子商务更是十年如一日。或许很难相信,20多位最初筹备广发基金的元老依然每天按时出现在公司。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公司最重视的就是完善投资人才梯次格局,为人才的培养提供足够包容的平台。”易阳方对广发基金注重培养和完善人才、倡导团队精神感触尤其深刻。在这个以人才为核心的投资行业,没有各有所长的精干队伍,没有团队精神甚至信念的支撑,是难以完成行业赋予的使命的。
在广发基金,不但有历经股海沧桑、经验老到的投资领袖,更不乏振臂一呼应者群集的基金经理。易阳方、朱平、陈仕德不仅自己是投资大将,也是投资团队的带队者和管理者。第二代投资管理人才比如刘明月、朱纪刚、冯永欢等都已经是有着自己的风格和理念的成熟投资管理人,还有固定收益、机构投资团队经验丰富的带队人;现在对投资管理人才的培养已进入第三代。易阳方介绍,这一代人才培养流程相当严谨。如果是在投研部,首先由研究部建立人才库,通过研究能力观察和分析性格为人,才安排轮岗,做跨行业的研究,培养投资能力,最后成为基金管理人。一旦不适合做投资管理也会换岗到其他工作岗位。广发基金的研究员已有30人左右,几乎涵盖所有行业,公司从宏观经济、现金管理、财务等方面对他们进行综合性的培训,并鼓励推动研究员去做实地调研,获取行业发展空间、企业经营的第一手资料。
当时投研队伍是被赶着成长起来的,不像现在队伍这么齐备,易阳方回想,广发基金成立初期,公司领导紧抓团队建设和规章制度,督促团队抓紧业务学习,才能在后来行业发展快速、人才紧缺的情况下得以“过关”。
团结与分享是广发基金所倡导的,强调团队精神的建设,重视人才的内部培养。当年朱平拟加入广发基金,公司领导找易阳方、陈仕德等商量,他们随即表示对公司发展有利、对团队成长有帮助也是他们的诉求。朱平加入团队之后对研究员的培训、对基金经理投资理念的培养、形成以及固化、对投研团队的建设贡献良多。这种团队的精神和信念,就这样一直渗透延续着。
广发基金要求核心投研人员能够在品行上、责任心上有担当,集体精神和团队意识是基本要求,要为团队灌输正面影响,将成功的经验代代传递。“公司有时会请中央党校的教授到公司为员工讲解党史、讲解国家的方针政策,就是想让员工意识到这个平台是国家创造的,一定要端正思想,经得住诱惑,懂得关心国家,回报社会。”易阳方如此介绍了广发基金对正能量的培养。在积极开放的内部培养体系下,投研人员德才兼备,团队凝聚力强大,广发基金成立10年来,核心人员几无变化,近三年来人员平均流失率低于5%,人才和成功经验得以薪火相传。
不求先做但要做好
长久以来,广发基金留给行业的印象就是“埋头做事、低调赚钱”,虽然公司规模居前,但始终其“业绩”比“创新”更吸引业界的眼球。
林传辉说有前辈跟他讲:广发人不能光想着自身企业的发展,对行业发展也要有所担当。但他解释,由于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条件,广发基金确实还没有给投资者带来重大的行业创新。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创新的能力和条件不够成熟。“不求先做,但要做好”,也就是在每个发展阶段做好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是广发寻求发展之道。也就是说,在适当的时机,做自己能够驾驭的事。
对于现在的广发基金,品牌比规模更加重要。林传辉表示,公司日后的发展还是要在能够驾驭的能力范围之内寻求机遇。一味追求做能力范围之外的事会给管理带来很大压力和经营上的风险,如果失去投资者的信任,品牌、名誉受损将给公司带来超乎预想的损失。
不过,令林传辉有些遗憾的是,在2005年时,广发基金曾经考虑过发行指数基金。当时市场上只有7、8只规模很小的指数基金,但由于人才结构和硬件系统的限制,思量之后最终放弃了发行指数基金的计划。公司对于这个决策始终有些遗憾,因为那时候没有意识到,除了投资业绩,把产品或工具设计好也可以得到投资者和市场的认可。
这或许就是无论公司或个人都只能在某一个阶段选择走一种路径的无奈。好在广发基金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径,管理者所期望的“发展稳一些,积累厚一点”得以逐步实现。
基金行业正在发生质的转变
随着经济转型的逐步深入,资产管理业务全面开放,基金行业悄然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虽然有观点说,基金行业资产管理规模好像在萎缩,但其实不然。基金行业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变得更包容、更开放、更创新、更健康了。”对于近几年基金行业的发展,林传辉认为虽然看上去规模增长缓慢,但是行业的内在正在发生质的转变。
林传辉曾在两年多前让负责战略规划的同事研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基金发展的特征,因为他判断中国经济滞胀,与当年美国的经济情形类似。他认为,从基金行业的发展来看,近几年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发展很健康,完全符合目前经济发展阶段。“这几年,虽然规模上没有大的增长,但是行业格局就完全不同了,气象一新,更开放、更包容、更创新了,这个进步很了不起。”他认为近年行业质变推动了货币基金的发展、量化策略和其他新策略的发展,甚至推动了整个行业的业务种类的发展。“这几年行业被‘放’出一个很开放的平台来了,这是行业的希望所在。”林传辉对 “百年基业”的前程非常憧憬。
资产管理业务的全面开放,对传统金融无疑是一个挑战。全面开放对于各类资产管理机构而言,有些会有渠道优势、资金优势或者客户群体优势。但就投资管理能力来说大家都在一个起跑线上。对于基金行业,林传辉不认为都往理财方向挤适合行业的发展方向。他认为投资管理能力是基金行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个投资管理能力包括传统的股票投资管理能力,更主要还包括新工具的应用、新策略的应用、新市场的投资能力,这个核心竞争力是行业要牢牢抓住的。
履行财富管理人职责任重道远
资产管理业务全面开放的意义,一方面在于让资产管理人能够真正负起资产管理人的职责,另一方面也为资产管理公司发展路径提供了多元化选择。
“在新的平台上,不同的专长、不同背景的公司可以各显神通,公司发展不会再现同质化,”林传辉认为,今后的资产管理行业会看到各具特色的大型公司、中型公司、小型公司,业态将更加健康。最重要的是基金公司履行好资产管理人的责任有了更好的环境,这是行业能更健康、更好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
财富管理的核心,一是持有人利益至上,这是根本原则;二是要帮助持有人实现财富保值增值,这是核心责任。随着行业格局更加开阔,基金管理行业正迈向财富管理行业,作为财富管理人,要强化真正的资产管理责任,提高这种认识并切实履行。
其次,要找准定位。转型为资产管理公司似乎什么都可以做,但基金公司要做什么?林传辉认为,从公司层面来讲,首要核心是要找准定位。例如子公司是基金行业向资产管理转型的一个载体,子公司可以成为像黑石一样的投资公司,可以从事私募资产管理、并购咨询、资产分拆买卖以及长期介入公司经营,完善治理结构甚至资产重组获利,也可以做另类投资、为高净值客户服务等。
另外,要加强在新市场、新策略、新工具方面的管理能力。过去环境和法律约束下的未开放的业务现在放开了,专业知识和能力就需要跟上。林传辉举例说,如果市场再跌下来,就不会像2008年市场大跌时那样无计可施了。要加强这种管理能力,包括低风险产品的补充、对冲投资能力、新策略投资能力,等等。
制度改革将带来行业发展红利,林传辉认为,行业变革还有一个主要变化是基金治理结构将得以更加完善。“如果美国资产管理行业的模式是健康的、有效的,我们将来也许会有一批合伙制的、上市的资产管理公司成长起来,发展成行业的领军人物。”林传辉认为,资产管理行业更需要品牌、需要百年老店,合伙制资产管理公司主动履行管理人职责的责任心和意识都非常强,或将成为进一步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未来如果政策条件允许,公募基金还可以通过股权激励和上市来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用林传辉的话说,行业的变革将驱动越来越多财富管理人回归本色,在一个更开放、更包容、更多元的平台上更好地锻筑百年“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