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行业创新发展开始步入收获期。最新数据表明,证券行业的产品和业务创新经过一年多的蓄势,已开始逐步转化为看得见的“生产力”。
而随着整个资本市场的纵深发展,诸如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开展、即将推出的国债期货、拟推出的个股期权等,都有望继续壮大券商腰包。证券公司新一轮业绩增长趋势已初步显现,招商证券预计,三季度行业营收增长将从上半年15%左右提升至30%,而这只是开始。
⊙记者 马婧妤 ○编辑 全泽源
创新发展蓄势 业绩支撑作用显著
据中证协统计,上半年证券行业共实现净利244.7亿元,同比增长逾8%。这是证券行业自2010年以来,上半年净利首次实现同比增长
我国证券行业的发展格局已悄然生变。2012年证券公司创新发展研讨会以来,行业发展的不断摸索、蓄势,正逐步开始转化为看得见的“生产力”。
中证协统计114家证券公司上半年经营数据显示,上半年证券行业共实现净利润244.7亿元,同比增长约8.1%。这是证券行业自2010年以来,上半年净利润首次实现同比增长。同时,今年上半年,114家公司中有99家公司实现盈利,盈利面86.84%,比前一年显著上升7.8个百分点,也好于2011年水平。
按照监管层的工作部署,2012年创新大会召开后,11项支持行业创新发展的举措细化为36项具体工作,在随后的半年里多数实现了落地。政策自上而下推动之后,行业转型、创新发展逐步从自发变为自觉,直至经营数据实打实地为证券公司创新业务的支撑作用提供了“论据”,而这也许只是一个开始。
细分业务来看,证券公司财务顾问业务、投资咨询业务、受托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融资融券业务自今年以来均出现了跨越式增长,其净收入同比增幅分别达到90.2%,267.3%、175.9%,209.6%。
其中,两融业务的增速和业绩贡献尤为抢眼。根据证金公司最新统计数据,今年以来,全行业融资融券业务收入达到107亿元,同比增长220%;开户客户数量由50万人增至93万人;月均两融交易额同比增259%。截至6月底,参与转融资业务试点的券商已覆盖具有两融业务资格券商的93.7%。
这一业绩表现,使证券行业在上半年进账两融利息净收入67亿元,超过证券承销与保荐业务净收入,对行业营收的贡献比重达到8.5%。
招商证券认为,当前证券行业基本面持续向好,利好政策持续,预计三季度行业营收增长将从上半年15%左右提升至30%。
政策红利发酵 转型深入推进
监管政策的连续性和对重点创新业务的有序推动,将促进证券行业实现盈利模式转变和业绩的爆发式增长,而以创新为导向的市场化改革将对当前券商的同质化竞争格局带来根本性改变
“如果说2012年行业创新是以政策推动为主的话,进入2013年证券行业创新发展就进入了行业消化政策、政策效果发酵的自下而上的阶段。”资深专家表示,随着证券行业产品创新和业务创新积极展开,券商盈利模式和管理模式开始变革,大券商在创新业务方面先行一步,效果更为明显。
东北证券行业分析师赵新安认为,去年以来我国证券行业过度依赖传统通道业务的盈利模式初步得以改善,从业务细分上看,业务收入来源趋于多元化。“大券商的资产管理、信用交易、基金业务、销售交易占比明显上升,业务收入来源更加多样化,业务品种也更加丰富。”
证券行业改革创新的方向既已确定,便不会动摇。中信证券提出,监管政策的连续性和对重点创新业务的有序推动,将促进证券行业实现盈利模式转变和业绩的爆发式增长。
“以创新为导向的市场化改革将继续对当前券商的同质化竞争格局带来根本性改变。”上述专家说,品种多样、业务多元是证券行业的发展大方向,在此过程中,政策红利还将不断发酵,除业绩重归上升通道外,还将使行业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来源更加稳定,“这实际上从根本上改变了证券行业的分析逻辑和成长预期”。
在大券商先行试水创新业务的基础上,业务种类的多点开花实际上已经成为行业趋势。
据统计,目前,全行业开展融资融券业务的券商已有79家;6月24日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开闸后,已有近半数券商投入这一业务;已有8家券商设立17个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截至6月底,全行业资产管理业务受托管理资金本金总额3.42万亿元,首次超过公募基金2.45万亿元净值;到7月下旬,有24家券商参股了12家区域股权交易中心。
“券商在交易所市场、场外市场、债券市场的资本中介作用正在逐步发挥,这将成为连接资金需求者和资金所有者之间的重要桥梁。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持续深入,做市商、证券回购交易、衍生品交易等更多创新业务将可能会陆续推出,未来券商资本中介的角色将会得到进一步加强。”赵新安认为。
创新业务丰富 打开增长空间
其中,6月底推出的券商场内股权质押融资业务短期内最被行业看好,而场外市场及资产证券化业务将为行业中期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想像空间
在政策松绑、行业创新动能得以激发的双重作用下,证券行业逐步脱离原有经营模式,依靠差异化发展打开了其业绩实质性增长的想像空间。实际上,在已有业务创新的基础上,整个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使证券公司手中仍持有一份丰富的创新清单。
其中包括:转融券业务试点稳步扩大、券商申请并开展公募基金业务、全国股转系统试点扩大至全国、股权质押融资业务进入高速增长期、资产证券化尤其是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开展、即将推出的国债期货、拟推出的个股期权等等。
首先,6月底推出的券商场内股权质押融资业务短期内最被行业看好。招商证券预计,预计三季度该业务规模可增至200亿左右,利差约为9%;国泰君安预计到2015年,证券公司两融、股票质押式回购以及约定式购回等信用交易业务的收入将达到550亿元,接近经纪业务的贡献。
其次,场外市场及资产证券化业务将为行业中期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想像空间。
上证报记者获悉,全国股转系统试点(俗称:新三板)扩大到全国的方案已进入推出倒计时,四季度新交易系统上线后新制度规则全面实施。国泰君安预计股转系统挂牌企业2014年和2015年可分别达到约1300家和2600家,两年后正金字塔型的多层次资本市场雏形可形成。“虽然全国股转系统主办券商业务短期的收入贡献并不大,但却对券商盈利模式带来了深远影响,随着券商业务链条的延伸和重组,将为承销、并购、直投、融券等业务带来新的客源。”国泰君安分析师赵湘怀认为。
同时,作为场外市场的另一层次,各地陆续推出的股权交易中心也为证券公司提供了新机会,“目前全国各地都在陆续推出当地的股权交易中心,按‘一省一家’的原则,未来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有望超过30家。”某券商场外市场部负责人接受上证报报记者采访表示。
再次,资产证券化业务虽然开展得并不算快速,但该业务的规模体量却相当可观。中信证券测算,2013到2015年券商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收入将达2.05亿元、5.12亿元、29.5亿元,收入贡献比为0.13%、0.42%、1.58%。到2020年,我国资产证券化规模可达8到16万亿元,其中信贷资产证券化存量有望达到6.56至13.12万亿元,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存量规模有望达到1.44至2.77万亿元,约占资产证券化产品的18%。届时券商资产证券化业务收入有望达到842亿,收入贡献13%。
制度改革、业务创新将是未来几年证券行业发展的主旋律,在此过程中,大券商具备先发优势,中小券商则具备更大的业绩弹性。国泰君安提出,在上市券商中,大券商能够先拿到创新牌照,同时资金和研究具备双重优势,将代表行业主流业务发展趋势;而中小券商资金规模较小,ROE可能更高,优质中小券商成长空间将更大一些,同时市值小也更容易受资金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