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研工作室”
第三只眼看
“投研工作室”
⊙本报记者 宏文
近期位居深圳的招商基金推出了一个业内罕见的“创新”做法——投研工作室。根据媒体的引述,招商基金旨在通过投研工作室的形式,招聘“独立”从事投资业务和产品管理的员工,该员工不属于任何一个投资部门,在合法合规基础上投资不受其他人约束。在收入分配上也可以参与业绩提成、管理费分成。
相关媒体引述招商基金人力资源部人士的说:“这样招募的人才属于正式员工,但不属于任何一个投资部门,他可以享受和普通投研人员一样的投研支持,还可以自由招募他的团队和塑造合适的工作文化,在合法合规基础上投资不受其他人约束。”
同时,基金公司可为其量身定做设计、发行产品。既可以是公募基金、专户产品,若模式特殊也可以在招商香港子公司、招商财富子公司设立投资工作室,收入分配模式可以自由谈。
综合上述所说,招商基金在未来与“独立人士”的投研工作室的合作,其实是提供了一个交易通道和产品发行平台。招商不对该人士的投资操作、团队组成做合法合规以外的进行过多干涉,只提供客服、清算、估值、交易等服务,同时参与收入分配。
如果剔除该独立人士“属于招商基金正式员工”这条,投研工作室模式,几乎就是近年基金公司为私募基金和其他机构发行通道型专户产品的翻版了,也就是过去5年信托公司为阳光私募发行信托产品的路数了。仅从具体操作模式看,上述做法没有太大的创新。
纵观这条新闻,比较突出的地方是,招商基金是业内首家公开大规模宣传类似操作的基金公司。其通过“投研工作室”和“正式员工”的做法,把通道业务中可能面临的一些法律风险排除了,这意味着他可能确实考虑向一些民间英才提供公募渠道,而且背靠着招商银行这个大股东。招商基金的平台或许能够吸引到更多的民间投资人才。
尽管不少媒体已经把信安集团这样的“多精品店”的美誉给予了这项创新。但目前看,招商距离这个肯定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在未来,招商基金仍然会面临不少考验。比如,投研工作室的业绩如果较差可能牵连基金公司品牌;比如,大量工作室产品和自身发行的产品之间的交易公平问题;再比如,风控如何做,等等。
但无论如何,在缺乏创新勇气的基金业中,有人愿意做出一些创新尝试仍然是值得鼓励的。
加油,招商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