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要闻
  • 6:海外
  • 7:金融货币
  • 8:证券·期货
  • 9:证券·期货
  • 10:财富管理
  • 11:财富管理
  • 12:观点·专栏
  • A1:公 司
  • A2:公司·热点
  • A3:公司·纵深
  • A4:公司·动向
  • A5:信息披露
  • A6:信息披露
  • A7:研究·数据
  • A8: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9:股市行情
  • A10:市场数据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A49:信息披露
  • A50:信息披露
  • A51:信息披露
  • A52:信息披露
  • A53:信息披露
  • A54:信息披露
  • A55:信息披露
  • A56:信息披露
  • A57:信息披露
  • A58:信息披露
  • A59:信息披露
  • A60:信息披露
  • A61:信息披露
  • A62:信息披露
  • A63:信息披露
  • A64:信息披露
  • 又见煤飞色舞 周期性行业回暖态势确立?
  • 不甘私募“抢饭碗” 公募浮动费率产品重磅出击
  • 基金周期股“补库存”
  • 审慎看待周期股反弹
  •  
    2013年8月13日   按日期查找
    2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 2版:焦点
    又见煤飞色舞 周期性行业回暖态势确立?
    不甘私募“抢饭碗” 公募浮动费率产品重磅出击
    基金周期股“补库存”
    审慎看待周期股反弹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不甘私募“抢饭碗” 公募浮动费率产品重磅出击
    2013-08-13       来源:上海证券报      

      2013年,对国内基金业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基金法》实施后,基金行业门槛大幅放开,私募、保险、券商、股权投资和风险投资机构均有机会涉足公募产品发行,这必将对传统公募基金业带来新的机会和挑战,市场格局也将随之步入群雄逐鹿的“新战国时代”。面对私募等机构的“抢饭碗”,公募基金行业并不是无动于衷,而是举起创新的大旗来守护阵地。比如正在发行的方正富邦互利定开债基,其灵活的浮动费率设计被认为更加惠民,这种创新不仅有望俘获更多投资者的“芳心”,也有望在公募业创新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多年来,国内基金管理费率近乎纹丝不动,股票型基金基本维持在1.5%、指数基金0.5%、债券型基金0.6%。这就意味着基金公司能否赚钱主要看产品规模而非基金业绩,因此无论熊途还是牛市,基金公司在管理费收益方面都是“旱涝保收”,永远由投资人埋单。而私募基金专享的“先看业绩再埋单”的费率模式虽好,但在投资额方面,阳光私募百万元以上的投资门槛仍将广大普通投资者拒之门外。

      如今,业绩与管理费挂钩的费率模式已被顺利引入公募基金业,颇有点“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味道。采用创新式浮动费率设计的公募基金产品,不仅实现了管理费与业绩的挂钩,而且千元起购的投资门槛也更为亲民。毫无疑问,公募基金业浮动费率产品的“破题”是对投资人利益至上的最好诠释。以方正富邦正在发行的互利定期开放纯债基为例,该产品的管理费将根据其业绩比较基准和封闭期收益上下浮动。以现在银行一年期定存3%的年收益率计算,方正富邦互利债基的业绩比较基准是4.2%,若一年封闭期到期收益率低于4.2%免收基金管理费,收益介于4.2%和5.2%之间时最多收取0.3%的管理费,介于5.2%至7.2%时最多为0.6%,收益大于7.2%时最多收取0.8%的管理费。

      业内人士指出,方正富邦互利等公募浮动费率产品的横空出世,打破了以往规模为王的“大锅饭”陋习。这种“先看收益再买单”的产品设计思路较好地实现了投资人和基金公司的利益捆绑。对基金公司来说,只有努力做好业绩,才有机会赚取更多的管理费,反过来才能更有效地保障产品规模。对投资人而言,熊市或者业绩不好的时候可以少一点损失,牛市或者能赚钱的时候只需多加点成本。当然,“无论黑猫还是白猫,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同理,无论是追求绝对收益的私募还是在费率上推陈出新的公募,只要能让投资者从中获益、有利于国内财富管理行业的健康发展,就该对其报以应有的掌声。(CIS)

      唐真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