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投+并购”模式逐渐升温
随着IPO重启继续被搁置,并购业务迎来发展契机,而今年上半年A股市场的结构性牛市,成为一道重要的催化剂。同时,券商投行的并购业务慢慢跳出单纯的财务顾问角色,更多采取“直投+并购”的模式
⊙记者 潘圣韬 ○编辑 李剑锋
IPO重启迟迟未获进展,这令投行不得不继续以变求生存。随着近来并购市场热度上升,“直投+并购”的业务模式开始在业内发酵。
“相比之前,当前无论是客观条件还是参与各方的主观意愿,均更有利于并购业务的开展。”有投行人士直言。记者了解到,不少投行人士近期纷纷转投直投部门,一些证券公司也是给予直投公司更多资金和人才上的配备,瞄准这个投行领域的未来蓝海。
部分投行人士转战并购领域
王先生在上海一家投行任职,是其中一个团队的骨干成员,虽然早已认识到投行转型的必要性,自己也有尝试去新业务部门甚至跳槽的打算,但之前一直没有找到明确的方向。但最近,他有了新的想法。
“现在来看,未来产业并购这块的机会越来越多,但投行已不是做这项业务最好的平台。”王先生坦言。
这样的观点得到了不少业内人士的认同。某供职于深圳一大型券商的投行人士最近转投公司直投部门,负责其中的并购业务。
“未来我们的并购业务,将跳出单纯的财务顾问角色,而更多采取‘直投+并购’的模式。具体来说,就是先投早期项目,培育一段时间以后通过并购的方式卖给资本市场。”上述负责人表示。
这种模式与理念的兴起并非个案。记者了解到,目前已有多家券商注意到其未来的巨大发展空间。东部某上市券商近期计划大幅增加直投公司资本金,同时配备更多专业投行人员,着力打造“直投+并购”这一新业务重心。
“其实这种业务模式之前也有,包括并购基金在内其他一些机构也做相关业务,但我们觉得,目前这个市场空间才算真正有所打开。据我了解,最近有很多原来做投行的,都跳去直投或者PE做并购了。”某资深保代告诉记者。
结构性高估值滋润并购土壤
说起之前券商的并购业务,难免与IPO业务放在一起比较。差不多的投入成本,并购业务收入低、利润薄的特征,使其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都难以摆脱“鸡肋”的形象。但随着IPO再度被冻结,并购业务迎来发展契机,而今年上半年A股市场的结构性牛市,成为一道重要的催化剂。
据了解,并购谈判中的重要一环,就是资产价格问题。今年以来创业板行情火爆,很多新兴产业股票的估值被炒得很高,这也间接提升了一级市场上的资产价格。
“首先是资产出让方可以卖个更好的价钱,其次是上市公司作为收购方,也愿意承受更高的价格。从交易成功的角度看,概率肯定是上升了。对运作项目的中介机构而言,单一项目的回报也更丰厚,积极性更高。”上述保荐代表人表示。
从最近一段时间的资本市场观察,高溢价、超高溢价收购的案例不在少数。
以手游产业为例。相关概念股今年以来在二级市场上持续升温,中青宝、掌趣科技、拓维信息等目前都已是超过百倍的“市梦率”。因为看好手游市场前景广阔,各路资本竞相涌入,收购手游企业的溢价也水涨船高:先是大唐电信此前斥资近17亿元,以15倍溢价收购要玩娱乐100%股权;随后,华谊兄弟以6.72亿元价格、15.87倍溢价收购国内第三大手游公司银汉科技50.88%的股权。
“经济转型期,一般也是企业并购活跃期。创业板当前高估值给并购活动提供了绝佳的土壤。”有投行人士如此评价。
“直投+并购”实现利润最大化
对于券商而言,这更是一个实现投行业务转型、打造盈利新增长点的一个契机。
上海某券商投行部门负责人认为,券商“直投+并购”的业务模式,有其天然优势,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比如,券商投行、直投普遍积累了很多项目资源,其对于产业的了解更为深入,有利于迅速转化积累的项目。具体操作上,券商可以通过直投公司投资并购企业的股权,此后与收购方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整合被收购方,提升其盈利能力,再通过股权转让实现投资的退出。
“我觉得券商应该转变理念,在并购机遇期,不能只做一个牵线搭桥者(财务顾问),而更应做一个参与者甚至主导者。”上述负责人表示。对于券商来说,目前面临的有利因素还不止如此。在IPO迟迟未有动静的情况下,很多拟上市企业开始转换思路,接受并购这一条道路,这给券商开展此类业务提供了很好的项目资源。
“从最近一段时间A股市场的收购价格看,很多被收购资产的估值都高得离谱,有些甚至高过以往的IPO水平,这对于被收购企业来说,单独上市的意义也变得不大了。”有投行人士表示,“而且对于一些被收购方的大股东而言,即可以马上拿到大笔现金,还可以成为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可谓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