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浩明
产品创新是近几年来各证券机构重点推进的工作,这不仅能丰富企业产品线,也为客户提供更多、更全面的投资选择。无论对提高企业竞争力,还是为证券市场的发展增添新动力,都具有重大意义。
不过,人们在实践中也发现,虽然各证券机构在产品创新上下了很大功夫,也确实推出了很多具有创新色彩的产品,但同质化倾向也非常突出。譬如,自有了股指期货以后,就有机构推出了以期现套利为操作模式的低风险产品,在ETF被纳入融券标的后,更多机构关注了这种产品,现在不但是私募基金在做,证券公司的资产管理部门也在做,最近又有公募基金挤入了这个行列。据不完全统计,如今已有上百个期现套利型创新产品,另外还有更多的同类产品在募集中。找来这些产品的说明书,比照一下就明白这些产品在设计上高度雷同,无非是在优先与劣后级的比例以及止损位等技术性指标上存在些许区别而已,基本上是可以视为同一种产品。
在国际证券市场上,期现套利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操作模式,有着完整的投资模型与风险控制措施。经过了这几年的发展,我国期现套利产品也已初具规模,并且运行下来也没有暴露出大的风险。作为低风险的创新产品,受到了市场的认可,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投资群体。但是,换个角度来说,期现套利产品,毕竟只是各种投资操作模式中的一种,其发展必然也会受限于各种客观条件。期现套利的核心是期货和现货的价格间存在基差,这个基差越大,套利空间也越大。然而,事实上这种基差会有个限度,不可能无限放大,这就制约了期现套利模式的操作空间。另外,即便存在一定的基差,也有个数量规模的问题,如果参与者很多,而市场所提供的套利规模有限,那势必有些套利者无法有效操作,只能在压缩套利空间的背景下操作,进而极大地弱化了盈利机会。期现套利的出现以及发展,有其内在的合理性,相对于那些单纯的股票与债券型投资产品,其自身就能对冲风险的能力确实带有创新的特征。只是,如果大家都一窝蜂去做期现套利,太多资金涌入这个不算太大的市场,那么最后只能是使这个产品的运行空间变得更狭小,根本无法体现出其真正的优势。
其实,类似这种证券机构一窝蜂地推出某一类型创新产品的状况,当然不只是发生在期现套利上,在投资定增以及货币T+0等产品上,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客观上,现在往往是市场出现了某个有新意的创新产品,马上就会有很多人依样画葫芦,不久在市场上就会迅速出现一大批同质产品。那些小的私募基金在这样干,有强大研究能力的证券公司资管部门以及公募基金也在这样干。结果,看起来市场上那些被冠以“创新”名义的产品似乎琳琅满目,但真正有特色的却寥若晨星。
这种现象,也说明中国证券市场依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本身还缺乏推进大量产品创新的条件与能力。但也正因为如此,需要证券从业者加倍努力,认真学习海外成熟市场的先进经验,结合中国市场的实际,开发出符合中国各类投资者需要的真正具有创新元素的产品,而不应是打着创新的旗号,人云亦云地搞一些同质化的东西。因为这样做的结果,不但会对创新产品本身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而且也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甚至窒息创新精神,进而拖住证券市场发展的后腿。
(作者系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市场研究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