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射债市生态环境脆弱
○记者 王媛 ○编辑 枫林
祸不单行,忙里出错。在债券交易员眼中,此次光大证券的“国债乌龙指”事件,也一定程度上显露出债市当下金融生态环境的脆弱。
按照光大证券昨日公告,交易员在进行现券买卖点击成交报价时,误将12附息国债15债券卖价收益率报为4.20%,债券面额为1000万元,后被交易对手点击成交。这一价格高于前一日中债估值约25个基点。
经历了“8·16”事件后,若说光大证券因短期流动性告急,急迫卖债导致失误操作,那么,在多数债券交易员看来,央行今年第8号文“现券交易一旦达成,禁止交易撤销和变更”的规定,也无形中将这一事件的影响被放大。
“若光大没有上周五出事,再加上央行上个月没有颁布交易不能撤销的新规,挂错双边报价并不是什么大事。”上海某大型券商资深债券交易员告诉记者,今年7月央行颁布新规前,现券交易中报错价是常事,最后都以“写说明”后撤单而平息,而1000万的交易量也是交易员的基本权限,规模并不算大。
但这也加剧了市场交易的谨慎情绪。昨日,光大国债乌龙指事件发生后,在地方债招标不佳、跨月资金或因企业缴税等因素而紧张的共同刺激下,昨日债市继续下跌,十年国债盘中一度超过4%,创下近两年来新高。
事实上,仔细回顾今年4月份债市风暴以来,从最初的万家基金邹昱、中信证券杨辉等人因涉嫌利益输送的案件暴露,到6月份出现流动性风波,市场传闻光大等银行资金拆借时违约;再从8月初,包商银行被央行罕见的暂停代理结算资格,再到此次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让人不禁要问,为何今年来银行间债市内部风险暴露屡见不鲜?
记者昨日采访到的市场人士认为,从微观看,上述事件均都指向了公募基金、券商、银行等各家机构债券交易的风控问题,而从整体看,已能反映整个债市生态环境的脆弱,交易各方谨慎情绪浓,以下三个方面便是佐证。
其一、银行间市场的现券交易量不断萎靡。继6月银行间现券交易的日均环比成交量“拦腰斩”后,7月继续保持低位。中债登最新数据显示,7月,在中债登托管的债券日均结算量5927.54亿元,环比减少近18.81%。
其二、资金拆借难度增大,机构谨慎情绪浓。记者从券商人士处了解到,在经历了6月流动性风波后,一些银行在拆借资金时,仅对银行类机构出钱,对于一些券商类机构则谨慎对待,令券商只能从基金、小型城商行处融资,加剧了流动性分布的不均衡。
中债登8月数据显示,6月和7月在其登记的债券质押式回购交易结算量分别同比下降14.06%和8.59%。
其三、债券收益率异常扭曲。一个正常的收益率曲线应是陡峭的,但目前却较为平坦,短端收益率上行较快,市场对债市预期依旧不明。
不过,这将是银行间债市发展中难以避免的一堂课。业内人士称,在央行规定所有银行间市场交易都需“上线”,债券交易透明化等一系列新规出台后,债市参与者都需经历的阵痛难以避免,但其交易行为的规范化,也将助力构建一条债市增长方式的转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