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上市公司整体业绩水平保持了“弱复苏”,但通过对与净利润紧密关联的会计科目来分析,其增长“成色”不如看上去那么好
⊙记者 施浩 ○编辑 孙放
截至昨日,剔除金融板块和“两桶油”后,两市已披露半年报的上市公司取得3.16%的整体业绩增长。
但是这一净利增长的“成色”怎样,可持续性又如何?通过对营业收入、应收账款、经营性现金流等科目金额的同比增长情况对比,就可“鉴别”上述公司业绩的“健康情况”。
先看营业收入。统计显示,上述上市公司整体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89%,虽然这一增长速度不算高,但却高于上市公司净利润增速,这显示了整体利润率水平的下滑态势。反映上市公司成本、费用的压力在上半年有所上升,从而压低了企业的盈利水平。尤其是在净利下滑显著的有色行业中,虽然上半年营收实现了12.11%的同比上升,但其净利却大幅跳水。此外,钢铁和煤炭两大行业虽然营收在上半年分别下滑4.84%与4.27%,但远远低于各自的净利润下滑幅度,这反映了这些重资产行业在景气下行周期内成本刚性的特征。
再看应收账款。截至6月底,统计内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余额合计1.51万亿元,同比上升17.46%。虽然分析人士表示,应收账款总体仍在可控范围内,但是该数据增幅高于营收增幅,则体现了上市公司营收的增长,是以商业信用的扩展为代价。其背后也蕴含了一定的坏账风险。值得一提的是,上半年净利增长情况良好的科技类与消费类上市公司的信用扩张较为温和,反而是净利下滑明显的周期类行业应收账款余额提升更为明显。这反映出在行业整体下行的背景之下,企业款项回笼的难度加大,而非企业在主动进行信用扩张,其更多属无奈之举,而这直接导致了企业经营现金流出现各种程度的恶化。
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角度衡量,上半年统计内上市公司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同比下滑了17.68%,由于传统周期类行业的上市公司权重较大,这个数据印证了这些行业现金流下行的情况。其中,煤炭行业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同比下滑51.98%,今年以来煤价的节节下挫最终带来相关上市现金账户的窘迫。
另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是,上市公司“外快”的增长远快于业绩增长。据2276家上市公司(截至8月29日)整体数据统计,上半年上述公司营业外收支净额达577.82亿元,同比增长达34.5%,占到上市公司净利润的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