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财经新闻
  • 5:公司
  • 6:市场
  • 7:互动
  • 8:艺术资产
  • 9:书评
  • 10:股市行情
  • 11:市场数据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57:信息披露
  • 58:信息披露
  • 59:信息披露
  • 60:信息披露
  • 61:信息披露
  • 62:信息披露
  • 63:信息披露
  • 64:信息披露
  • 65:信息披露
  • 66:信息披露
  • 67:信息披露
  • 68:信息披露
  • 69:信息披露
  • 70:信息披露
  • 71:信息披露
  • 72:信息披露
  • 73:信息披露
  • 74:信息披露
  • 75:信息披露
  • 76:信息披露
  • 77:信息披露
  • 78:信息披露
  • 79:信息披露
  • 80:信息披露
  • 81:信息披露
  • 82:信息披露
  • 83:信息披露
  • 84:信息披露
  • 85:信息披露
  • 86:信息披露
  • 87:信息披露
  • 88:信息披露
  • 信贷资产证券化扩容 盘活存量“输血”实体经济
  • 接轨交易所 券商资管或成通道
  • 开拓投资群体 潜在需求有望扩大
  • 创新资产池证券化
    值得期待
  •  
    2013年8月31日   按日期查找
    3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 3版:焦点
    信贷资产证券化扩容 盘活存量“输血”实体经济
    接轨交易所 券商资管或成通道
    开拓投资群体 潜在需求有望扩大
    创新资产池证券化
    值得期待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开拓投资群体 潜在需求有望扩大
    2013-08-31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王媛 ○编辑 枫林

      

      始于2005年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近日将再以全新形象亮相:不仅在总量控制的基础上扩大了试点,同时在尊重发行人自主选择的基础上,优质部分也可在交易所跨市场发行。

      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的多位市场人士表示,尽管当下资产证券化试点发展过程中,也面临投资者结构单一、流动性不足等种种问题,但随着资产证券化常态化后,将为银行间市场提供丰富的投资品,资产证券化的投资人队伍有望扩大。而信用增进和信息披露等方面仍有望进一步完善。

      目前机构投资者较单一

      目前我国广义资产证券化的模式主要有三种,包括信贷资产证券化、券商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和交易商协会推出的资产支持票据。

      其中,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始于2005年,此后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逐渐陷入停滞。2012年5月,央行与银监会宣布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重启,首批额度为500亿。

      按央行数据,从2012年5月至今,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市场仅发行了总额合计228.5亿,不足500亿额度的一半。获批发行人分别为国开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工商银行,另有上海汽车和上汽通用财务公司。

      银行人士表示,目前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中,九成是由银行“互持”,参与主体主要是银行间市场的机构投资者,但同时,银行对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兴趣也不高。

      对于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发行利率也并不具有太高吸引力。海通证券首席债券分析师姜超指出,目前证券化产品的优先档发行利率在4%-4.5%,显著低于AAA级企业债,甚至低于不耗用资本金的国开债。

      另一方面,从二级市场交易情况来看,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也鲜有交易,流动性较差,成为信贷资产证券化发展面临的又一瓶颈。

      此外,除了上述制约发展的原因,业内人士也称,由于信贷证券化产品结构较为复杂、本金偿还时间不固定、回购融资困难等诸多问题,投资群体也较为狭窄,这反过来也导致发起银行的融资成本明显提高,制约了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展。

      中金公司最新发布的报告称,在过去几轮试点过程中,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暴露出诸多问题:比如持有人仍以银行和理财为主,风险并没有转移出银行体系;其次,产品流动性普遍较差,投资者相应要求较高的流动性溢价。

      信用增进方式有待深化

      作为一直为信贷资产证券化评级的机构,记者从中债资信评估公司获得的数据显示,在2005至2008年首轮试点阶段,受评证券中信用等级有四种:AAA级别证券金额占比为88.37%;A+级占比0.6%;A级占10.38%;BBB级占0.66%。

      而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我国金融监管部门总结相关经验教训,在第二轮资产证券化试点中加强了风险控制,引入了“双评级”模式,并鼓励采用投资人付费评级机构进行信用评级。

      中债资信数据显示,若按双评级中级别孰低来统计,在受评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证券中,AAA级别金额占比最多为88.85%; AA-占6.56%;A占1.74%;A-占比2.86%。这表明,尽管高评级占多数,但仍有部分中低评级产品。

      对此,中债资信高级分析师刘毅荣表示,为保证证券能够获得目标信用等级,相关参与机构往往通过调整分层结构,以增加信用增级量,或删除、调整信用质量较差的基础资产等方式,来保证目标信用等级的获取,这就导致市场上优先级证券的级别较为集中在AAA-A序列。

      但这仍需进一步优化。建设银行金融市场部副总经理张铮表示,目前国内资产证券化从结构设计上来讲,信用增级主要是去内部增级的方式,通过资产的分级,包括利差点的保护,来实现信用增级。

      “而真正通过外部信用增级,比如说通过担保,通过设立一个现金的保护,这种外部的增级相对比较少,下一步可以考虑在外部增级上做一些文章,如为证券化产品做担保,来起到增信的作用。”张铮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在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获批后,央行明确称,在尊重发行人自主选择发行窗口的基础上,将引导大盘优质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在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跨市场发行,也显示了部级协调机制的实质性进展。

      中金公司称,虽然投资群体需要开拓和培养,仍是资产证券化产品目前面临的最大瓶颈,但保监会等已经鼓励保险机构积极参与资产证券化产品投资,未来,随着交易所市场的个人、QFII 等也有望成为新的投资群体,潜在需求群体有望扩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