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焦点
  • 5:公司
  • 6:市场
  • 7:观点·专栏
  • 8:艺术资产
  • 9:市场趋势
  • 10:开市大吉
  • 11:专 版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专访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海外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人物
  • A16:基金·私募
  • 占据当代书画市场顶端
  • 崔如琢:指墨江山
  • 书画鉴定、保真的几个误区
  •  
    2013年9月2日   按日期查找
    8版:艺术资产 上一版  下一版
     
     
     
       | 8版:艺术资产
    占据当代书画市场顶端
    崔如琢:指墨江山
    书画鉴定、保真的几个误区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崔如琢:指墨江山
    2013-09-02       来源:上海证券报      

      ◎对于有着千年发展历程的中国画来说,崔如琢是一个革新者。他的指墨技法承上启下,在当代水墨画的变革中独树一帜。他的作品曾多次被国家领导人当作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等都收藏了他的作品。

      ◎从拍卖市场的成绩看,崔如琢的作品位于书画市场的顶端。从2010开始,崔如琢连续三年登上胡润艺术榜。胡润艺术排行榜数据显示,2010年崔如琢总成交额2874万元人民币,位居中国当代在世艺术家第15位。2012年,以3.3亿元的总成交额位列第五。

      ⊙记者 唐子韬 ○编辑 陈羽

      

      对于有着千年发展历程的中国画来说,崔如琢是一个革新者。他的指墨技法承上启下,在当代水墨画的变革中独树一帜。崔如琢的水墨画,承载着历史,也预示着未来。在中国画传统脉络中,自成体系。

      指墨,并非简单地从毛笔到手画的材质工具变化,而是中国画水墨气韵流动的变化。去除了毛笔这一工具介质,崔如琢将艺术家之手与墨、宣纸的接触运化更加生动的展现出来。

      他乡遇伯乐

      崔如琢1944年生于北京,自幼习字、学画,书法承袭碑派书法家郑诵先,为李苦禅先生入室弟子。他早年师法石涛、八大山人、陈洪绶、吴昌硕、傅抱石等历代大师。早期临摹作品,成熟老到、朴实厚重,超出同龄人的修养境界。18岁时,他曾绘制巨幅《墨梅图》,受到李苦禅先生的题词鼓励:“笔墨气势颇正确,从此努力可矣。”

      1981年,崔如琢远赴美国,开始了异乡的闯荡。旅美期间曾一度生活困顿,但他耐住寂寞,潜心绘画。终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结识了一位台湾来的女士,这位女士看中了他的作品,并以2000美元的“大价钱”买下他四幅画。后来,他才得知,这位女士是张大千和黄君璧的学生。她买下作品后拿回台湾给张大千看,张大千说道:“笔墨不错、画家在60岁左右、可以收藏。”大师的评论,从此成就了时年37岁的崔如琢。

      后来,这位张大千和黄君璧的女学生订了崔如琢100张画作,并介绍了许多高端客户给他。从此,崔如琢的作品开始在北美主流社会崭露头角,并逐渐站稳脚跟。三十几年来,崔如琢的画作先后被里根、基辛格、宋美龄、李光耀、贝聿铭等中外名人收藏,也被人民大会堂及国外几十所博物馆、美术馆所广泛收藏。

      在内地,崔如琢的作品曾多次被国家领导人当作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等收藏了他的作品。

      指墨传承

      尽管多年来,崔如琢一直专注于传统水墨画笔墨结构的现代性探索。但他认为,笔墨的拓展研究一定要建立在扎实基本功之上。

      崔如琢的指墨作品,并非单纯的工具材质上的创新,而是对传统笔墨形式的一次解构、重组。在笔墨技法上,延展出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表现方式。他的“指墨画”实际上是指、掌并用,而他对宣纸与墨色的质感和机理的把握能力,让这样的绘画方式能够撑起大尺幅创作。他的许多八尺大幅作品,就是这种控制力的展示。整个画面的结构、章法、布局和气势酣畅淋漓,非常有特色。而单纯的指墨小幅作品,也别有情趣,指画晕染,再加以毛笔勾勒,表现出灵动秀气的一面。

      指画又称“指头画”,最早出现于盛唐时期,据唐代张颜远所著《历代名画记》记载,张璪“以手摸素绢”,被视为指画出现的最早端倪。后清代高其佩将指画发展成独立画法,堪称这一画派鼻祖。现代大师潘天寿也对指画有继承和发展,成为这一画法的代表。

      崔如琢师法潘天寿的指画技法,并逐渐发展开拓了自己的技法。据崔如琢介绍,他创作的指墨作品,有时候需要手指、手掌、手臂、拳头,甚至一些自己发明的工具辅助作画。

      近代以来,尽管李苦禅、潘天寿、傅抱石等大师都曾有过指墨创作,但指画毕竟是冷门。而崔如琢的创作振兴了指墨画法,体现了一位继承者和开拓者的价值。

      传统的延展

      崔如琢的大写意花鸟,出于传统,而具有当代气息。他的写意师法现代水墨大师潘天寿、李苦禅而又有自己的技巧与风格的变化,形成独特的面目特点。

      崔如琢的水墨写意,兼承章草笔意入画,注重骨法用笔。笔法恣意灵动、大巧若拙。他兼擅山水、花鸟,尤其山水作品为评论家津津乐道。其中山水作品中以三大系列为最:云雾山水系列、雪景山水系列和全景山水系列。

      他的雾霭云烟的山水作品,从构图、笔法、意境,颇具古代文人的诗意气息,又有当代人的哲思氛围。

      著名学者、诗人、文艺评论家柯文辉评论道:“他的山水画朴茂郁勃,大气氛沉稳坚实。山、水、树石、同类异类间的对话注重潜台词。有传统味,不雷同古哲;具现当代意识,先锋理念,仍为标准国货,与西人有差别。不赶时髦,不涉甜俗,杜绝粉饰。”

      当代大写意,在笔墨修养上最为难得。临摹,是从传统中提高鉴赏力、修炼笔墨的根本基础。唯有如此,才能懂得笔墨。崔如琢在研习传统上下过很大工夫,一方面得益于笔墨修行,另一方面得益于对古代书画的收藏和阅读。

      品藏古今

      在书画界,崔如琢的另一个身份是鉴藏家。今年5月,“崔如琢指墨书画展”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隆重开幕。同期展出的崔如琢收藏《石涛罗汉百开册页》吸引了众多观众。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旅美期间,崔如琢先后收藏了从宋元到明清、近现代绘画大师的数百件精品。其中包括明代大写意画家徐渭(号青藤)、陈淳(号白阳山),明清四僧(八大山人、石涛、髡残、弘仁)、八怪、新罗、虚谷、赵之谦、吴昌硕,以及近现代的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直到潘天寿、傅抱石、李可染、李苦禅等等历代艺术大师的书画珍品。

      在清华美院展出的这件《石涛罗汉百开册页》(又称《石涛大士百页罗汉图册》),曾是敬亭山广教寺供奉收藏,如今几经波折成为崔如琢收藏中的精品。

      崔如琢曾说,自己最初收藏四僧的作品,纯粹出于学习的目的。从历史名家入手学习中国传统绘画,让他越学越爱。如今,这些珍藏已经成为他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与收藏珍品的近距离接触,是这位鉴藏画家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刻苦阅读,反复揣摩研习,成为他艺术创作功底深厚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