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资布局大转型
股票基金下降 另类投资兴起
⊙记者 黄蕾 卢晓平 ○编辑 枫林
在经济结构转型和保险投资开放的大变革时代,保险资金正悄然布局一次投资大转型。过去依靠股市来博取收益的高风险操作,正逐渐被受益经济转型而风生水起的另类资产所取代。
在刚刚收官的保险上市公司上半年业绩通气会上,保险四巨头投资掌门人直言不讳:逐步抬高另类资产的配置比例,将是未来保险资金投资战略的主旋律。
缩水权益成共识
2004年10月,彼时恰逢股市“极寒”,保险资金进入股市的闸门被打开,并作为救市的一股力量被资本市场寄予厚望。此后的九年时间里,保险业总资产从1万亿跃升至近8万亿,相应可投于权益市场的资金额节节攀升。
然而,从保险公司交出的成绩单来看,他们显然没有在A股上尝到多少甜头。2008年至2012年,整个保险行业的投资收益率分别为1.9%、6.4%、4.8%、3.5%和3.4%。远低于5.5%左右的寿险产品精算假设。保险资金结构和收益不能有效支持负债的矛盾十分突出。
保险业人士将此归咎于权益投资波动大。“要知道,这个市场总是‘熊多牛少’。原本以为股票市场是高风险高收益,但现在来看是高风险低收益。”一位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负责人对此毫不讳言。
由此带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监管对于险资权益投资上限的比例在逐步提升,但保险公司实际的权益仓位比例却在逐步缩水。
以今年上半年为例,四家保险上市公司的股权型投资占比区间为8%至10.3%,中国人寿最低8%、中国太保最高10.3%。其中,中国人寿、中国平安较去年末出现减仓迹象,中国太保仅加仓0.3%,新华保险较去年末的6.8%略有抬升。
但实际上,这并非保险资金真正投资于A股的准确数据。按照投行人士所分析,在保险公司股权型投资统计中,还囊括了其于一级市场的股权投资项目。
而在股市没有出现明显反转行情下,缩水权益类占比已成为保险公司的共识。年内A股将持续结构性行情,大盘股估值便宜的优势则面临业绩下滑的压力,恐无趋势性机会。对于险资而言,大盘股的无机会便意味着他们在A股市场将难有作为。
另类投资保底
让保险资金有底气逐步淡出股市的砝码是:保险投资新政次第落地,固定收益尤其是另类投资市场正在崛起。
有别于追求相对收益的基金等金融同业,险资的特性使其更注重资产与负债相匹配。然而,由于过去可投项目较少,固定收益类资产的收益率不能覆盖负债成本,保险公司不得不依靠股市投资来获取超额收益,而当股市下行时,又缺少可替代股票的高收益投资产品,无法迅速调整配置结构,往往带来巨大的风险和损失。
但在过去一年,无担保债券、不动产、保障房、基础设施债权计划、信托计划等固收(包含另类)非权益项目逐一开闸。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推进城镇化建设等政策基调,恰为这些新开放领域的项目审批提供了“快速通道”。
这使得手握万亿资金的保险公司终于可以有的放矢。在近半年时间里,保险公司的资产配置结构悄然调整,对债权计划、投资性房地产、信托等另类投资项目进行了明显增持,配置比例已远远超过了权益仓位。
收益是王道。中国平安首席投资官陈德贤向本报透露,其上半年新增的固定收益资产收益率达到了6.3%,其中投资于保障房的收益率达7%;而经测算,今年上半年新增的投资性房地产,能给中国人寿所提供的投资收益水平约为7.8%;另有业内人士透露,一些信托计划甚至能给保险资金带来10%以上的投资收益率。
目前,另类投资的平均收益率普遍能达到6%至10%,远高于权益投资。绝大部分保险公司向另类投资转向的原因,不言自明。据了解,今年上半年,整个保险行业在另类投资上的规模就超过往年一年的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提高固定收益类资产配置比例,和加大另类市场的投资力度,使得保险上市公司出现了总投资收益率与净投资收益率“双率”向上的佳绩。这已和以往保险公司与股市“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时代产生了鲜明对比。
根据主流投行的测算,保险资金运用机制实现高度市场化后,不仅可以避免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的大幅波动,预计还将提升国内保险行业长期投资收益率。而作为拉动保险公司利润的两架马车之一,投资收益出现平稳向上趋势,无疑将增厚保险行业的整体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