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调查
  • 3:调查
  • 4:要闻
  • 5:新闻·金融
  • 6:新闻·市场
  • 7:新闻·市场
  • 8:新闻·财富管理
  • 9:新闻·公司
  • 10:新闻·公司
  • 11:新闻·公司
  • 12:新闻·融资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书评
  • A8:资本圈生活
  • B1: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数据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T1:汽车周刊
  • T2:汽车周刊
  • T3:汽车周刊
  • T4:汽车周刊
  • T5:汽车周刊
  • T6:汽车周刊
  • T7:汽车周刊
  • T8:汽车周刊
  • 中国进口世界第二 好处都由何人拿走
  • 调整进口政策
    推动产业升级
  • 优化进口结构亟须解决突出问题
  •  
    2013年9月5日   按日期查找
    A3版:研究·宏观 上一版  下一版
     
     
     
       | A3版:研究·宏观
    中国进口世界第二 好处都由何人拿走
    调整进口政策
    推动产业升级
    优化进口结构亟须解决突出问题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中国进口世界第二 好处都由何人拿走
    2013-09-05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梁达
      中国进口额(亿美元)与同比增速(%)

      文眼

      梁达先生系权威机构高级统计师,上海证券报特约撰稿人。他从中国近年来的进口数据中,探查出一些有意思的现象:中国的进口既受宏观经济影响,也与企业行为、库存调整关系密切,其受益者结构比较复杂。他的分析结论含蓄。而在那些枯燥的数据后面,实际牵涉的是鲜活的利益。总体上,合适的进口规模与商品类别,既对中国有利,也对向中国出口的经济体有利。而具体的好处都由谁拿走了?还要看更微观的数据。

      ——编者

      ■今年以来,受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出口市场低迷、部分大宗商品进口价格下跌等因素影响,中国进口增长面临新的挑战。进一步优化进口结构,促进以生产型为主要特征的进口结构转变为生产型和消费型并重的进口结构,促进进口贸易更快增长,应成为未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政策目标。

      ■多年来,进口为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也给世界带来了机会。统计显示,中国的货物进口从2001年的2436亿美元,上升到2012年的1.8万亿美元,年均增速达19%。中国的进口规模已居世界第二位。

      ■从多种因素分析,未来进口结构的变化趋势是,中国的生产型进口结构将继续从制成品为主向资源品和制成品并重的方向转变,能源、资源品和机器设备将始终成为重要的进口品种。

      ■未来的贸易政策要高度重视进口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优化进口结构,积极扩大先进技术、关键零部件、国内短缺资源和节能环保产品进口,适度扩大消费品进口,发挥进口对宏观经济平衡和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

      □梁达

      我国进口结构发生较大变化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由2000年的4743亿美元扩大到2012年的38668亿美元,其中进口额由2251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18178亿美元。

      从年均增长速度看,2001—2012年,我国进出口额年均增长19.1%,其中出口增长19.2%,进口增长19%,均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2012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口总额占世界货物进口的比重提高到10%左右,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二位,并且已经连续4年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出口大国和第二进口大国。

      在贸易规模扩大的同时,结构也出现了一些变化,主要表现如下。

      1.初级产品进口大量增加

      近年来由于受大范围自然灾害等影响,导致对农产品等大宗商品需求增加,初级产品进口额占进口总额的比重由2010年的31.1%提高到2012年的33.8%。2013年1-7月进口额比重为33.8%,其中粮食进口额同比增长3%,食用植物油增长2.8%,大豆增长7.1%,其他一些农产品进口额也有所增长。

      2.资源性和能源性产品进口量继续增加

      2013年1-7月,我国铁矿砂进口量和进口额同比分别增长8%和1.9%;成品油进口量同比增长6.6%,进口额下降0.4%;原油进口量同比增长1.4%,进口额下降5.2%;

      3.机电产品进口有所减少

      由于受经济增速减缓等因素影响,近年来机电产品进口有所减少。2010年,机电产品进口额占全部进口额的比重为47.3%,2012年下降为43.4%,降低4.3个百分点;2013年1-7月机电产品进口额所占比重降低为43%。

      4.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基本稳定

      2010年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所占比重为29.6%,2011年为26.6%,2012年为27.9%,2013年1-7月累计所占比重为28.7%,由于国内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对高新技术产品需求大量增加,一些国内需要的技术产品通过进口得到补充,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

      5.来料加工进口有所放缓

      在贸易方式上,一般贸易和来料加工进口增速有所放缓,进料加工贸易仍保持了较快增长。根据海关统计,2013年1-7月一般贸易进口额同比增长4.7%,进料加工进口同比增长4.9%,来料加工进口同比增长3.8%,海关特殊监管区物流货物进口同比增长45.3%。

      海关特殊监管区是开放层次最高、优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齐全、手续最简便的特殊开放区,虽然运行时间短,但发展速度快,吸引辐射力强,产业集聚效应好,对地方经济的外向型经济拉动作用大。

      6.进口快于出口的局面有所改变

      受国内外多种不利因素影响,2012年进口额同比增长4.3%,低于出口额3.6个百分点,改变了前两年进口增速快于出口的局面。2013年1-7月,由于国内经济增速放缓,进口增速继续放缓,仍低于出口增速,累计进口额同比增长7.3%,低于出口增速(9.5%)2.2个百分点。

      7.产能过剩影响了进口增幅

      一国的进口贸易发展依赖经济增长速度和发展水平。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调整期,从高速增长转为平稳增长,从规模扩张式发展转为质量效益型发展,国内产能过剩和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突出,房地产调控力度加大,股市低迷,扩大消费和内需缺乏动力,经济内生动力仍显不足,这些因素决定了需求动能不足,加之经济增长方式的加快转变,我国进口增长速度趋于放缓。

      2012年我国经济增速放缓至7.8%,进口增速降至4.2%。今年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6%,进口增幅回升至6.7%。因此,未来进口增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

      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愈加严重的产能过剩将会抑制进口规模的扩大。近几年我国政府靠大规模投资带动经济增长,地方政府也加大配套投资。由于大量投资,带来一些低效能重复建设及产能过剩。

      目前这些产能面临尴尬局面,卖难不卖也难,一方面国际原材料市场涨价,另一方面是国际市场成品需求萎缩价格下跌,国际贸易摩擦加剧,由于两头受挤,有的企业关停破产,还有很多企业降低开工率,对进口原材料的需求减少的趋势难以改变。

      库存积压需要释放也将减少企业的进口。过去几年世界经济不景气,国际初级产品市场价格跌宕起伏,一些国内企业为了投机的需要,进口了大批资源性和能源性产品,形成了大量的库存。目前由于国际市场价格的下跌和国内需求的下降,库存积压,给这些企业造成了较大的损失。

      

      进口对经济增长有多重促进作用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坚持进口与出口并重,进口规模不断扩大,在促进国内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全球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进口增长对经济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进出口结构反映了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

      从经济学的角度观察,进口的大幅增长,表明经济刺激政策的效果显现,内需比较强劲,有利于拉动世界经济的恢复。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关键阶段,加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重要高新技术产品、资源和能源的需求非常旺盛。同时,中国又是人均资源和能源占有率较低的国家,产品供给能力的提高远远落后于需求的增长,巨大的供需缺口只能依靠进口弥补。

      2.内需扩张需要扩大进口

      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加快发展时期,重化工业所占比重增大,对先进设备、原材料和能源的需求更加旺盛,国内满足率低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大量进口是大势所趋。各种因素表明,今年几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平稳增长,国内投资将继续保持一定速度,消费需求仍有较大潜力。投资与消费的持续扩大将对进口产品需求增加,对农产品、能源、原材料、先进设备和零部件的进口将明显扩大。

      归纳起来,扩大进口对宏观经济产生的影响和作用主要有:第一、带来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带动经济增长;第二、增加进口环节税收;第三、推动技术进步,提高生产能力;第四、减少人民币升值预期,缓解通胀压力,缓解贸易摩擦。

      3.扩大进口有利于促进国际收支的平衡

      中国当前的外贸顺差较大,外汇储备逐年增长,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大量的外储给本国经济带来了通胀的压力,同时也带来如何保值增值的压力。巨大的顺差成为中国外贸失衡的重要表现,解决这个问题,有两种办法,即抑制出口和扩大进口。

      众所周知,抑制出口将会给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和相当多的外向型中小企业的生存带来极大影响,不符合中国国情,且代价太大。那么扩大进口就成为比较可行的途径。通过扩大先进设备、技术、资源的进口,既能提高中国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能力,又能平衡国际收支状况,促进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4.扩大进口有利于提升中国国际形象

      近年来,随着中国出口的较快增长,导致与主要贸易伙伴的顺差加大,增加了对方的贸易报复。针对中国出口商品的贸易摩擦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国家运用贸易救济措施维护自身利益并将其矛头指向中国。

      因此,在当前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形势下,扩大进口有利于缓和中国与一些主要贸易伙伴国的矛盾,为中国产品出口到对方市场和经济的稳定发展创造条件。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不搞贸易保护主义和履行刺激世界经济复苏国际义务的态度,这对中国大国地位的确立意义重大。

      5.进口增加有利于形成较好的国际贸易环境

      增加进口可以逐步缩小贸易顺差,有利于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缓解流动性过剩,有利于减轻央行进行外汇对冲的压力,有利于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也为央行货币政策的执行带来更多弹性空间。

      中国货物进口商品构成(%)

    商品分类 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1-7月
    总 额 100.00100.00100.00100.00
    一、初级产品 31.0734.6634.9233.76
    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 1.541.651.941.96
    饮料及烟类 0.170.210.240.23
    非食用原料 15.1916.3414.8314.68
    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 13.5415.8217.2216.33
    动植物油、脂及蜡 0.630.640.690.56
    二、工业制成品 68.9265.3465.0866.24
    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 10.7210.399.869.66
    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9.408.628.037.42
    机械及运输设备 39.3536.1735.9136.23
    杂项制品 8.137.337.517.21
    未分类的其他商品 1.322.843.785.72

      中国货物进出口结构(%)

    年份初级产品 工业制成品 机电产品 高新技术产品

    出口进口出口进口出口进口出口进口

    1985 50.512.449.587.66.143.6  
    1990 25.618.574.481.517.940.2  
    1995 14.418.585.681.529.544.86.816.5
    1998 11.216.488.883.636.245.61120.8
    1999 10.216.289.883.839.546.812.722.7
    2000 10.220.889.879.242.345.714.923.3
    2001 9.918.890.181.244.649.517.526.3
    2002 8.716.791.383.348.252.720.828.1
    2003 7.917.692.182.451.954.525.228.9
    2004 6.820.993.279.154.553.827.928.8
    2005 6.422.493.677.65653.128.630
    2006 5.523.694.576.456.7542931.2
    2007 5.125.494.974.657.652.228.630
    2008 5.532.094.668.057.647.529.130.2
    2009 5.328.894.771.259.348.931.430.8
    2010 5.231.194.868.959.247.331.229.6
    2011 5.334.794.765.357.243.228.926.6
    2012 4.934.995.165.157.643.428.927.9
    2013年1-7月4.933.895.166.257.443.030.028.7

      资料来源:海关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