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调查
  • 5:新闻·市场
  • 6:新闻·财富管理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产业
  • A4:研究·宏观
  • A5:研究·市场
  • A6:研究·财富
  • A7:数据·图表
  • A8:人物
  • B1: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大数据颠覆传统的故事轮番上演
  • 大数据迎来并购潮
  • 大数据本质:去中介化
  •  
    2013年10月9日   按日期查找
    4版:调查 上一版  下一版
     
     
     
       | 4版:调查
    大数据颠覆传统的故事轮番上演
    大数据迎来并购潮
    大数据本质:去中介化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大数据颠覆传统的故事轮番上演
    2013-10-09       来源:上海证券报      

      现在已进入大数据时代,全球所有信息数据中90%产生于过去两年,大数据在两个方面表现出最重要的价值:一是促进信息消费,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二是关注社会民生,带动社会管理创新——这是百度创始人李彦宏日前在中关村,就大数据发展趋势所作的介绍。

      究竟何为大数据?其所蕴含的变革突破的能量究竟有多大?

      上证报记者通过大量研究以及采访多家公司和多位业内专家,为您揭开大数据的神秘面纱。

      纸牌屋,一部普通的连续剧却广受大众欢迎;余额宝,一个普通产品却震撼了一个行业。

      与此同时,银行业、零售业、媒体业等传统行业则感到阵阵“寒意”。这便是大数据时代独有的一幕幕真实写照。

      今年以来,这种“熙熙攘攘”的行为显得更加明显:阿里巴巴5.86亿美元入股新浪微博;百度收购PPS、91助手;华策影视收购克顿文化传媒……

      回看行业本身,当物联网、云计算把互联网的硬件设备完善后,作为互联网的内容——大数据登场亮相,就变得顺理成章。

      事实上,各大网络巨头与传统企业都在深耕大数据,他们惊叹,“这时代变化太快,当我们还未从物联网之中醒悟过来,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在认识到大数据孕育着巨大价值的同时,他们亦深深认识到大数据搅动行业的另一面。

      ⊙记者 王炯业 ○编辑 阮奇

      爱奇艺:影视产业链因大数据悄然改变

      案例

      观众在视频观看过程中的每一次暂停、快进,或是对这个视频的任何评论,这些由观众在不经意间产生的“数据”,正成为影视业提取数据的一个方式。而正是这些数据,影响着影视剧从前期拍摄到后期营销的全产业链。

      爱奇艺表示,大数据时代,观众不再是被动的观看者,出品方拍什么、谁来拍、谁来演、怎么播,都会参考观众的客观喜好来统计决定。“可以这么说,爱奇艺或比你的男朋友更了解你对视频的喜好。”

      以前,根据热卖的文学作品改编拍摄的电影电视剧被证明会取得较好的票房,然而在如今,影视业产业链却因大数据而悄然改变。

      爱奇艺便是大数据时代的产物。该公司数据研究院院长葛承志对上证报记者表示,爱奇艺在创立之初,就开始注意对用户数据进行积累,经过3年多的海量数据积累以及百度数据支持,公司已经建立起一套综合了诸多用户行为的脉络图谱,如用户喜爱的题材、演员、导演等,这些资源在电影拍摄定位上无疑将发挥重要作用。

      在此背景下,爱奇艺今年拟运用这些数据把商业微电影拍成电影,这一灵感则是来自于大数据“指导”下畅销的美剧《纸牌屋》。

      “大数据正在影响着影视剧从前期拍摄到后期营销的全产业链。观众不再是被动的观看者,出品方拍什么、谁来拍、谁来演、怎么播,都会参考观众的客观喜好来统计决定。”葛承志一语道出大数据对于影视业的意义所在。

      “目前爱奇艺还将大数据运用到了版权采买、广告投放、用户影视内容推荐等多方面。”葛承志对记者表示。

      据介绍,7月份,爱奇艺PC客户端全面改版,推出“千人千面”的个性化首页。打开改版后的“爱奇艺视频”,用户可在为其量身推荐的页面中点击观看。“这便是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算法推荐,目前,我们为用户推荐内容的命中率已经超过35%,推荐带来的播放量在总流量中的占比超过50%,可以这么说,爱奇艺或比你的男朋友更了解你对视频的喜好。”爱奇艺CTO汤兴说。

      爱奇艺把这些均归功于大数据带来创新商业模式。谈及未来数据影响几何,葛承志认为,如今数据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商业资本,对数据进行巧妙地利用,可以激发新的产品和新型服务。

      与爱奇艺相似的是,乐视影业通过前期基于大数据的精准营销,令影片《小时代》大获成功。目前,乐视影业已建立了自己的数据中心,为未来影片进行精准定位。

      阿里:大数据控制信贷风险初露端倪

      案例

      人们习惯性地认为,只有银行才能建立信用体系,然而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公司运用大数据控制信贷风险已初露端倪。

      阿里巴巴、淘宝、天猫这些“阿里系”的电商平台,在深耕电商领域的同时,记录着各个商家、网店的销售额、信用记录、顾客流量、评论、商品价格和存货等信息。通过这种模式获取了大量企业以及消费者的行为数据,进而建立信用体系区分信用等级,阿里小贷由此而生。

      若以银行体系来评价这类网上商家,大多数都不符合贷款资格。

      除了影视行业,大数据在金融行业的运用体现得更为直观。在说阿里之前,不得不提美国的公司Kabbage。

      Kabbage是一家在美国为网上商家提供金融信贷服务的公司,于2010年4月上线,主要目标客户是ebay、Amazon、PayPal等电商。它的奇特之处在于,其通过获取ebay等公司的网店店主的销售、信用记录、顾客流量、评论、商品价格和存货等信息,以及他们在Facebook和Twitter上与客户的互动信息,借助数据挖掘技术,把这些店主分成不同的风险等级,以此来确定提供贷款金额数量与贷款利率水平,风险过高则拒绝,风险高低与利率成正比,与贷款金额成反比。

      显然,若以银行体系来评价这类网上商家大多数都不符合银行的贷款资格,不过在互联网时代,Kabbage的案例说明了运用大量数据足以支撑这些小微企业信用评价体系。

      Kabbage的这种模式也在国内被成功运用,阿里便是其中一个典型。

      一个公开的数据是,截至2013年6月末,阿里小贷成立3年多来,已累计为逾32万家电商平台上的企业及个体户提供融资,累计投放贷款超过1000亿元。资料显示,2010年以来,阿里巴巴先后成立浙江阿里小额、重庆阿里小贷,起初只针对50万元以下贷款,贷款流向为阿里巴巴旗下中小企业。

      “大多数小微企业或个体户因无抵押、无担保,加之规模较小风险太大,均被银行拒之门外。”一位小贷公司CEO对记者表示。不过,阿里小贷却与众不同,借款者并不用提交任何抵押与担保,凭借的是企业的“信誉”这一资源,这与传统银行的贷款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

      信誉从何而来?这些小微企业每天在阿里巴巴、淘宝、天猫这些平台做买卖,留下了包括运营资金、上下游客户信息等各类数据。显然,阿里对这些企业的信誉了如指掌。

      上述小贷公司CEO进一步称,阿里小贷实际上是利用了大数据实现了快速信贷审批,这与Kabbage提供信贷服务的企业类似。

      在此基础上,阿里金融于又6月13日推出余额宝,短短2个多月便震撼银行界。

      之所以有如此大量数据,亦离不开阿里巴巴服务客户的核心理念。阿里巴巴内部人士对记者坦言,如何服务好客户是首选。而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的数据,则是能够更好地为客户服务。

      广联达:依靠建筑信息获100%毛利率

      案例

      传统业务出身的企业,若运用自身所处行业的优势,挖掘数据,一样可以打出惊艳全场的“本垒打”。

      大数据运用,在A股市场不乏例子,广联达依靠在建筑信息领域的多年深耕,开始切入以租售材料价格信息的盈利模式。这与阿里等在电商领域深耕后,涉足阿里小贷有异曲同工之妙。值得一提的是,材料价格信息出售的毛利率为100%。

      外界所熟知的是,广联达一直致力于为建筑行业工程项目建设信息化提供产品和服务,主要产品为工程造价、工程项目管理等软件产品。

      不过,广联达的传统业务使得公司有更多机会接触各地的建筑材料信息。在此背景下,公司已开始销售“建筑材料价格信息”来赚取利润。

      基于建筑材料价格受到宏观经济因素影响较大,供求关系以及价格市场会发生变化,捉摸不定。因此,建筑类公司对价格较为敏感。而广联达依靠传统业务已基本能做到实时获取各地建筑材料的价格变动,很好地满足客户招标、采购等各类需求。近期公司还透露,未来将按照“云+端”的方式运行,进一步提高数据利用率,以及提升客户体验。

      可以想象,未来一旦材价信息业务成熟后,该公司借此还可延伸的到其他领域,如引入广告业务等。

      对此,有券商称,广联达已有战略规划,到2018年,该公司争取实现约100亿的销售目标,其中套装软件、解决方案和基于互联网(指建筑材料价格出售等)三种模式收入贡献比为3:4:3。这意味着,利用数据优势,公司的互联网业务未来将达到30亿元销售额。与之对比的是,2012年公司营收仅为10亿元。